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那个时代的浙江大学

发布时间:2016-05-04来源:校友作者:熊农山 编辑:王若青1553


    我于1948年(民国37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农艺学系,是竺可桢校长任上招收的最后一届新生。先父熊伯蘅先生长期在大学任教,并于1948年3月应竺校长电聘就任国立浙江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因此,我对当时的浙江大学情况略有所知。
    
    
爱国爱校的浙大教授们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属于自由职业者,由校长出面聘任。每逢学年结束,校长署名的聘书就会分送到教师手中,确定下一学年聘请在什么院系担任什么课程,薪金每月多少。如果接不到聘书,就表示不再聘请了,请另谋高就吧。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聘请部聘教授,其中,第一批30位教授中,国立浙江大学就占有7席,分别是苏步青(数学),陈建功(数学),胡刚复(物理),王季梁即王琎(化学),吴耕民(园艺),孟宪承(教育)和郑晓沧(教育)。
    
    1948年3月,国民政府又公布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81位院士中,国立浙江大学有5位,分别是竺可桢(气象学),苏步青,罗宗洛(植物学),贝时璋(动物学)和吴定良(人类学)。其中罗宗洛教授在日本投降后,奉命带几位浙大教职员登陆宝岛台湾接收原台湾帝国大学,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并任第一任校长。解放后,他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81位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选择留在大陆迎接解放的就有60多位,浙大的5位全留下了。1955年,新中国科学院公布第一届学部委员名单,几乎囊括了留在大陆的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不含人文组成员),浙大出身的学部委员有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嘉锡,贝时璋,罗宗洛,蔡邦华,涂长望,张兆骞,黄秉维等。
    
    
互帮互助的浙大同学们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流亡到后方的大学生衣食无着,遑论求学?为使弦歌不辍,后继有人,学校实行贷金制,按月发放。抗战胜利后,贷金制取消,改为奖学金制。报考大学时可以提出申请,且入学考试成绩位须位列前40%以内者,得以录取为奖学金生。1948年浙大录取奖学金生的标杆为入学考试六门科目平均分数80分以上,这要求更高了。
    
    1949-1952年,新中国一边恢复战争创伤,一边还要抗美援朝,财政很紧张。上级拨的助学金有限,浙大发动学生课余劳动工读。如农学院开荒种菜,用脚踏水车把华家池水抽干捞鱼等。浙大学生会则利用寒假组织大批同学住到钱塘江畔之江大学,到附近铁路采石场打块石,当做枕木和铁轨的垫石,并把所有的劳动所得集中起来,通过民主评议,发给最困难的同学当助学金。我作为浙大学生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分工搞后勤,事先去之江大学接头、筹备,安排参加劳动的同学食、宿、医疗服务。之后,随着国家财经状况逐步改善,助学金覆盖面更广,待遇更高了。1952年6月起,全国19万在校大学生一律免缴伙食费,全由人民政府拨款。
    
    
(作者简介:熊农山 农艺1952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