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之江实验室启程 浙大为双核之一

发布时间:2017-09-0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朱原之 周立超等11113


9月6日上午,之江实验室成立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人工智能小镇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领导袁家军、赵一德、陈金彪、冯飞、姒建敏、王建满,校领导邹晓东、吴朝晖、严建华、朱世强等出席会议。国家网信办、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会议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主持。

建设之江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加快推进创新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抢占网络信息智能领域战略的制高点、体现浙江责任担当的实际行动。之江实验室的创建工作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核心灵魂”工程,探索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成立大会上,路甬祥院士和车俊书记共同为实验室揭牌。袁家军省长向之江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等颁发聘任书。

之江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创建国家实验室,坚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整合协同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之江实验室瞄准的是国家实验室布局的领域及国家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立足我省现有的科研基础与优势,将聚焦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布局未来网络计算、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五大方向,谋划建设智能云、工业物联网、大脑观测及脑机融合、量子计算研究等四大科学装置。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发言中说,之江实验室的成立,是政产学研共同努力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各方紧密创新合作的新一轮开始。浙江大学作为之江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生态的汇聚功能,助力之江实验室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结合学校一流科研的战略布局,不断创新大科研组织模式,加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建设,创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与跨界云服务等为代表的“16+X”科研联盟建设。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杰出人才的主体作用,助力之江实验室汇聚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学校将组织校内外一流科学家来牵头承担之江实验室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前沿研究任务,努力为之江实验室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充分发挥学校高峰学科的牵引属性,助力之江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领域。结合学校一流学科的战略布局,实施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等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会聚型学科群发展计划,面向未来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

之江实验室首届主任朱世强在发言中说,网络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在国内外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要在该领域脱颖而出创建国家实验室,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网络信息、人工职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方向把握稍有偏差,时机稍有错过,达到的结果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样;而且,现在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拿什么吸引世界最一流的人才,考验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决心,还有大家的智慧。

他表示,有信心与同事们一起努力,在理事会领导下全力做好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首先,着力于快速建立一个精干有力的班子,充实内设部门的工作力量。同时要下最大决心、用最短时间集聚一批世界顶级人才。其次,在现有规划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国家战略中找到自己的精确定位,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在主要领域有快速的重大发展。第三,创新机制体制,努力克服现有体制弊端,充分发挥混合体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第四,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建立一个前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体系,在取得一流研究成果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但要使实验室成为“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直接的重要的驱动力量,还要成为“改革强省”和“开放强省”的探索者和试验田,为创新强国建设和人类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成立大会前,之江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袁家军担任理事长。袁家军强调,要瞄准国家实验室目标定位,对标世界一流、突出浙江特色,将之江实验室打造成为汇聚全球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跨学科集成的平台型创新基地,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枢纽型创新基地,全面提升我省网络信息、人工智能领域在全球的影响力,为我省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要把建设之江实验室作为在战略性领域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高效配置转变。


(文 朱原之/摄影 周立超 陈路 梁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