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快报】学长进课堂 开门讲思政

发布时间:2018-01-1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335

编者按:刚刚闭幕的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浙江大学走过120年光辉历程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贯彻好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师生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连日来,浙大师生围绕党代会报告畅谈学习体会,纷纷表示要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把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从今天起,求是新闻网将陆续刊登浙大师生的学习体会和实践动态,与大家分享。

纵榜正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2017级研究生,本科期间曾休学两年应征入伍,如今退伍回到学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些天,忙完手头的实验,他最忙碌的就是参加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优秀学长进课堂”。

服兵役期间曾参与到一次抢险救灾,在我和战友们的努力下,避免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台上还原现场,台下身临其境。从这一特殊经历的讲述中,纵榜正让学弟学妹们真切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后,是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具有浙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促进思政工作聚焦主业,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动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中调查研究、锻炼成长;重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优秀学长进课堂”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典范。目前,受众已达学校大一年级总人数的70%15分钟的个人分享和15分钟的互动交流,往往凝结了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很多心血,他们需要确定个性化主题,制作PPT和准备自己的讲稿。“通过高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开门办更具亲和力的思政课,让学生觉得耐人寻味,而不是‘望而生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说。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党委学工部建立了近200名高年级学生组成的“资源库”,并分为理念信念、爱国爱校、学习生活、志愿服务几个大类。通过授课内容、学生困惑和优秀学长类型三者的匹配度,思政课教师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学长讲最合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代玉启,这几天正在为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学生准备思政课,而他请到的优秀学长之一就是化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尚小强。

海宁校区是浙江大学国际化的试验田,这里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出国深造。”因此,代玉启把海外经历作为这次寻找优秀学长的“变量”,“尚小强作为浙大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正好可以从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角度展开分享。”

千禧一代大学生的特征是什么?思修课程的特点是什么?面对要一起携手进入课堂的优秀学长,代玉启总是先抛出这两个问题。他介绍,正是因为“00后”大学生碎片化的认知习惯、期待清新的话语体系和常常出现的选择烦恼,思政教师在认识这一现实的同时,也要引导优秀学长们把握这一特征。

从经历入手,尚小强梳理了自己的留学经验,他说:“我要告诉学弟学妹们一个真实的外部环境,解答可能的误解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帮助他们更好准备。”利用走进课堂的机会,他更加感受到,祖国是科学研究坚实的臂膀,“知识无国界,但是科研有国界。”代玉启说:“优秀学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参与育人的主体。在教育与互相教育的情境里,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上一轮的优秀学长进课堂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印象最深刻的一栏中写下了优秀学长们的分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张悦说:“高年级学长的经历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为新生的大学生活打开了多种可能的天窗,注入了进取的活力。”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整合“盘活”思政课讲授主体上下了不少功夫,坚持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开门办思政课,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养的同时引入优秀辅导员、优秀学长、特聘专家以及校外优秀人士进入思政课堂。刘同舫说:“浙江大学创新思政教学,也在打造‘行走的课堂’,带着同学们走到一线,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广度和热度,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精彩度。”

(文/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