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浙大代表委员参加全国两会积极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18-03-2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宗禾2482

春天的盛会将吹响新的号角。35日和3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邹晓东;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罗卫东、副校长罗建红、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等六位代表委员出席两会,他们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忠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发展。邹晓东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各个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作为高水平创新的重要源头,在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中,高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大师生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信心。

邹晓东表示,近年来,浙江大学坚持支持创新创业,在服务国家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显著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声誉。学校高度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加快形成,毕业生创业率居全国高校前列。大力培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国际论文及引用、授权发明专利等创新指标居全国高校前列。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力构建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加强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了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一批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以紫金众创小镇、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支持师生创业的政策机制,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邹晓东说,浙江大学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要落实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力争在顶尖成果培育、顶尖人才培养、顶尖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要落实好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要求,加快浙江大学办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核心作用高水平参与之江实验室建设,深度聚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面向大湾区建设开展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和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为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罗卫东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报告还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这一表述对广大的教师、科研人员来说意义重大,有助于真正突破我们国家企业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天花板。只有基础研究上去了,任正非、马云他们讲的难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克服,这也意味着国家将来在评价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当中慢慢要侧重于基础研究,突出、鼓励、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创新.

罗卫东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何真正落地,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大学要,特别是那些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一定要让他们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要宽容他们的失败,让他们能把科学探索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当作毕生使命,而不是把学术当作名利的敲门砖。

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改革也有助于双一流建设,有助于提高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罗建红表示,老百姓关注双一流建设,就是关注高校教育质量。我国每年有40万学生选择到国外读大学,比例不小。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可以给孩子多一条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从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说明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需要加强建设更加多元和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

老百姓需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来满足让下一代接受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水平上,也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大学的基础性设施等方面。罗建红指出,双一流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本科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层面更有活力,更能满足学生们对本科教育的不同需求。

医疗双下沉要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并举。蔡秀军说,浙江省的医疗双下沉工作,在全国开了先河,也是医改中的典范,既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又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现在这项工作越做越细,比如带资金下沉,这将在长效机制上发挥作用。邵逸夫医院作为三甲医院,在双下沉中,既有规定动作:同25家医院进行联动,其中包括5家紧密型和20家松散型;也有“自选动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同省外的地区,把浙江省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别的地区。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既有压力也有收获。蔡秀军表示,推进双下沉工作,虽有比较大的压力,但重要的是,一些医务工作者们获得更多医院管理工作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管理业务能力,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社会经验更丰富。

科学家们希望在人脑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更深入解析人脑工作的模式,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革命性突破提供基础。段树民在两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脑科学和类脑研究领域,我们与多个科技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机遇窗口已经打开。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已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相关举措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驶入快车道。“未来十年,脑科学和类脑智能领域将产生新一轮重大突破。”段树民说,在未来,人们将看到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进化,持续为生产生活提质增效,运算能力更加庞大,能耗却降低几个数量级,以及脑机融合赋予人类意念控制的“超能力”等种种场景。

“中国盾构下一步将挑战18米直径的世界纪录,一个盾构机就有六层楼那么高。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的‘跟跑’到‘并跑’,还要争取引领发展。”杨华勇在两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产盾构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科研人员觉得生逢其时,赶上了国家的大发展。杨华勇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望达到6000公里。除了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一些地质成分较为复杂的二三线城市也将开工建设地下轨道交通网络。“未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我们期待加大科技投入,设计制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地理条件、功能更加强大的掘进装备,承担更多的‘超级工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