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栏目  作物学

【论坛】作物学研究:“科研红利”的未来式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柯溢能     发布时间:2017-01-05     浏览次数:237 


嘉宾

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

福建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其信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

  

主持

浙江大学作物学学科负责人张国平教授

 

  

中国的作物水平与美国差距在哪里?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这么扪心自问了。

一组对比,仅从中美两国大豆产量来看,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没有超过美国的单产水平。

现实的研究现状表明,中国在作物学方面的发展依旧存在潜力,从需求驱动看,中国的作物学发展依然处在研究红利期。面向2030年,作物生产依旧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的技术。

世界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的人口问题,铸就了中国必须直面粮食安全问题。作物学跟广大的农民能够密切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优良品种和生产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品质、产量和商品价值。作物学研究与发展维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际贸易平衡。

盖钧镒:从国家的需求来看,全国18亿亩耕地,60亩草原,再加上大片的海洋,食物就这从三个方面来。食物问题的解决,就是这三个方面怎么协调,来解决全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孙其信: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占有比重很高的国家,粮食需求量短时间内还很大,所以作物学的接地气的这种模式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从作物学这个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涉农学科发展里面不会走跟国外一样的路径,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张献龙:中国作物生产目前正在向规模化、企业特色更明显的方向发展。将来的作物生产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去看,应转变为作物农业企业化的生产,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化生产。

为什么中国部分作物的产量还是比美国的产量要低?这是稳产问题没解决,目前的情形是只有局部高产,作物的广泛适应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在粗犷的耕作栽培下产量依然不高。因此,要用稳产来代替局部高产,实现作物产量进一步提升。一味追求某个品种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的高产,如果适应性不广,还是不能解决生产问题。

综合性大学办农科的优势

从80年代、90年代开始,利用新的技术正在催生一些新的育种方式。单就过去的十多年来,基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为作物学持续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新的研究技术的更新得益于学科交叉的积淀。

盖钧镒:综合性大学办农科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以浙江大学为例,比如说关于信息科学中的遥感,将之结合起来对作物学科的发展可能具有很大的推动力。比如美国的作物学与农机化、信息化有着紧密结合,随着美国农民人数的越来越少,但产量还越来越高。相信浙大等以综合性大学,能够更好地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促进作物学的发展。

张献龙:作物科学独立解决自身问题的效果越来越乏力,多学科融合,多学科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建议浙江大学能够针对浙江相关区域来布置研究方向,因为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很大,比如育种,很难将浙江培育的品种推广到河南去种。当年湖北的一些品种拿到新疆去种,我很反对,实际上带来很多负面效果。因为品种是有地域性的,所以能够针对浙江及其相关区域来布局研究方向,可能对于形成优势比较好。

孙其信:学科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学科方向,这具有战略意义。如果学科方向搞得不准,发展就失去了目标方向、失去了特色,讲特色这是目前中国的大学中发展作物学必须要把握第一个原则。特色靠什么体现呢?是学科方向,它既要继承历史,但也要拓展新的领域。

做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一直以来,评价科研水平的尺子,看论文的发表情况,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在单一考量影响因子的同时,有的专家也提出,要将论文内涵的评判放到重要位置。让论文能够密切跟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跟生产密切联系。农业学科不仅体现了学科的综合,而且彰显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戴景瑞:浙江大学有中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门有一批联系生产实际的队伍,他们大部分是就高端技术展开技术研发与推广,这个分工非常好。既兼顾到学科的发展,又兼顾到产业的需要。

个人在思考,今后从国家投资的分配要把作物学上中下游分开,大学、高级研究院所应该偏向于上游,中下游由企业来承担,这应该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脱离生产实际,或者在象牙塔里面就是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影响因子来做工作。

国际国内很多成功的例子说明,在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确定的时候,既可以发表高端的论文,也可以为生产作贡献,浙江大学将来也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我毫不怀疑。

官春云:在生产方面,很多学校都在做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就开展了大协同,学校与省农业厅、农委大协作,通过选择一个县,配备了专业人才、青年教师跟班下去解决技术难题。我认为,每个地方都做特色,依据学校特色,做出富有成绩的工作。

张献龙:一个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队伍,只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够培养一流的人才。目前,国内有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作物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经过几轮改革,但这些高校还在延续过去精耕细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看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在转变,培养方案大调整势在必行。

盖钧镒: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学科来讲首当其冲是作物学。作物学科怎么给现代化来探路子,不仅仅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还涉及到边际效应问题。延伸出来,现在谈中国制造业,确实到了一个很发达的水平,但是农业上用的仪器设备都是外国进口的。如果农业方面有人来推动仪器设备的发展,都可能使得作物学学科发展又多出一条路子。综合性大学的原创能力强,在这些方面可以做些思考。


(整理 柯溢能)


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主办 浙新办[2002]29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6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