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栏目  海洋学科

【论坛】专家把脉浙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

来源:畅想2030学术展望专题     作者:高楚清 吴雅兰     发布时间:2016-11-19     浏览次数:1230 

日前,浙江大学在舟山校区召开了两场海洋学科发展研讨会,邀请校内外海洋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涉海高校海洋学科负责人分别对海洋学院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方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会诊”。
  本栏目摘取了部分校外专家的意见建议,供读者参考。

翦知湣,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浙大的海洋学院研究区域定位为群岛和深海不要改变,尤其要坚持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结合,把这个优势坚持下去,并且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不一定要做得大而全。

管长龙,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

从学科本身发展来考虑,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要改变以前从学科角度来考虑学科发展的这种思维模式,改成从问题角度来考虑学科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于浙江大学这个母体,这是你们海洋学科最大的一个财富。海洋既是一个学科又是一个领域,所有学科都可以在海洋里做研究,要把浙江大学这个优势投注在里面。

何建国,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

有句话说:海洋那么大,可以容下好多好多个单位,虽然现在一直在强调错位发展,但是在错位发展的同时,要在主要海洋科学领域方面能够合作共赢。过多的提错位发展,可能会迷失发展的大方向。

乔方利,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浙江大学的平台很高,学生条件也很好,包括进来的教授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学科定位上,舟山有特色的就是群岛,可以围绕这个进行学科设计。还有更重要的是从国家需求方面,在南海造礁的安全稳固方面有所贡献,在海洋的探测中形成主导。

陈大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面临的考验是培养大量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浙大的定位一定要准确,一定要花力气做出几个标志性成果来。在学科交叉方面,要把浙大其它的一些很强的实力整合进来,包括大气、地科院、数学、力学等。前两年我是很反对造船的,特别是同类的船,都是四千多吨的,是很容易过剩的。但是从国家现在的重视程度看,在今后10-15年,船的需求可能较大。而且浙大海洋学院提出要做深海的研究,肯定需要这个。有的学校一次性投资几千万,比如船上的仪器设备,其他全由公司负责,这个是可以参考的模式。

姚熊亮,哈尔滨工程大学多体船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如果学科发展要和国家战略契合的话,靠传统经典的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是不行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传统的船海工程,把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信息等结合起来,可能才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汪学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

浙大做海洋学院是有基础的。海洋现在很热,但其它高校可能没有在舟山的地理优势。我认为,学科建设要以教学为主,要靠培养出的人才来发展。船舶还是不能丢,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船舶的基础是下不了海的。在国家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要引领国际,站到更高的角度去创新、去发展。

邓爱民,中船重工701所副主任

大学对于研究所来说,主要是做三件事。第一个是输送人才,第二个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实验研究方面。第三个是提供像海工设备的研发。希望海洋学院能像斯坦福大学一样做很多传感器,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产业化,打破国外垄断。

顾学康,中船重工集团702副总工程师

浙大海洋学院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一个是融合,联合其它学科作些创新;第二是为地方服务。在岛际的快速交通、岛礁建设、防波设施建设和渔业生产作为学院的发展方向。三是在技术理论的研究、数字计算能力或仿真能力的建设、设计能力的建设和新概念平台的研发,都可以作为扩展的方向。

吴有生,中船重工集团702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先不去谈智能海洋,老老实实做好智能船舶,在这个方面要扩展到仪表设备传感器,从船用到海洋工程平台到深海资源开发,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研究的探测,这是国内目前最薄弱的,因此高校要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教材还停留在7080年代,要认认真真改进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浙大海洋学院是一个新兴力量,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要从思想上起推进作用。在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探测,海洋科学的研究,海洋的开发上,比单纯的船舶与海洋学院做得更好。希望浙大能发挥推动、先驱作用。

(高楚清 吴雅兰)


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主办 浙新办[2002]29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6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