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栏目  海洋学科

【访谈】叶瑛:来舟山做海洋的学问

来源:畅想2030学术展望专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08     浏览次数:240 

叶瑛

海洋学院教授

  

201599日,海洋学院正式入驻舟山校区。我作为老教师发了个言。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真心喜欢这个地方。我们搬迁舟山后,一些和我熟悉的兄弟高校的领导向我打听,你们从杭州搬过来顺利吗?老师同学们都心甘情愿吗?我就告诉他,我们搬迁非常顺利,老师们搬到舟山后,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生活的正常轨道。

这不是唱高调。首先是舟山市委、市政府和舟山市人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办公、学习、生活条件;其次是学院投巨资为我们建设了世界一流的海洋研究的实验条件。另外,校区所在地处于舟山两大繁华商业中心的衔接部位,干扰较少。我们每天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办公室,是定下心来做学问的地方。最重要的,我们是一群真正喜欢海洋事业的人,真心要投身海洋事业的人,都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到这里来干一番事业的人。

我是从08年开始转投海洋的,有幸参与了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的筹建。当时接触海洋,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狭义的海洋,指的是被海水覆盖地方;另一个是广义的海洋,包括海洋的战略思维。浙江大学能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涉足海洋,并能较快地推进海洋学科的建设,一是敏锐地把握住了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二是得益于教育部和浙江省、舟山市的支持,尤其是学校本身的支持。当时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搞海洋不是个人行为,是学校行为。全校要形成合力,要突出浙大的特色。

我们最初搞海洋的那支队伍就是校内多个学科组合起来的。除了直接参与海洋工程的科研工作,也从广义的角度配合国家的海洋战略。我们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学习人家的先进理念,拓展开放性的思维。那个期间,我们在海洋领域争取国家项目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达到70%-80%,而在传统领域竞争激烈,立项建议的成功率较低。

这得益于学校强大的工科背景。其实至今,在全国性的涉海会议上,从来不缺少浙江大学的人,他们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海洋领域的很多尖端技术,但他们有很多都不是海洋学院的老师。要真正把海洋学科建设好,仅靠海洋学院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集聚多方力量特别是校内涉海的人力、物力资源,到舟山校区来,一起搞海洋。如果学校在用人方面,包括编制、人员归属等方面探索一些创新的机制,比如采用双聘的方式,使其既在原来学院也在海洋学院,这样就可以让学校涉海的人到舟山来做海洋。舟山校区显而易见具有这样的吸引力的,它尤其具备这样的条件。

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还是要科工结合,要多学科交叉,朝学科结合部、学科边沿去发展,要引进新的力量、新的团队。我一直认为,真正科工结合的优势是不要将科学和工程技术划分得太清楚,不要让研究工程的只搞工程技术、研究科学的只搞科学。从现在乃至更长远看来,类似的需求还将一直存在。随着学院规模扩大,学科更加多元,更要强化各学科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把我们坚持的传统发扬光大。

(采访整理:高楚清)

  


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主办 浙新办[2002]29号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6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