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9月23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步青院士百岁华诞。苏老是浙江平阳人,曾在浙江大学任教达21年,对故乡故土怀有特殊的感情。为弘扬苏老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崇高品德,现转发《钱江晚报》9月19日刊登的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会秘书长朱宝禄的纪念文章,恭贺苏老百岁华诞,祝愿先生生命之树常青。
早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苏步青教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数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我考入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学生。苏老作为浙大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自然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但真正与苏老接触、交往,甚至建立深厚感情,成为忘年交,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当时,我在浙大校长办公室任职,由于工作关系,曾多次接待苏老,他那敏捷的思维、诙谐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苏老马上就要100岁了,作为学生、晚辈,在这位可敬可亲的世纪老人百岁华诞来临之际,我的思念之情更是久久不能平息,如烟往事,又一幕幕浮现脑海。
热爱浙大 情真意切
苏步青先生193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当时,清华大学正在招贤,用比浙大高三倍的薪金聘请他,但苏老没有去,最后还是挑选浙大。我冒昧地问苏老,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苏老说:“我是温州平阳人,浙江是我的故乡,浙大牌子老,陈建功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出国留学前我们就约定,回国后一起到浙大,共同把浙大数学系办好。”苏老热爱家乡、言必有信的品格溢于言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大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办学,苏老和他全家随浙大西迁,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苏老跟随竺可桢校长,把教学科研搞得热火朝天,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苏老调到了复旦大学,临走时他依依不舍,十分留恋工作过21年的浙江大学。从那以后,即便后来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仍每年回浙大,竭力谋求复旦和浙大的共同发展。
1982年,苏老应邀回母校参加浙大建校85周年校庆,在庆祝大会上,他深情地说:“我热爱杭州、更热爱自己多年工作过的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这里的学风艰苦朴素;这里的学生聪明勤勉;这里的教师诚恳踏实,这些都是造就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为自己能在浙江大学工作过而感到光荣。”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肺腑之言啊。
1996年5月,我受潘云鹤校长的委托,专程去上海看望苏老,邀请苏老回母校参加浙大百年校庆,并请苏老为母校百年华诞题写贺词。苏老非常兴奋,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在住院,情深意切地谈了许多关于浙大建设、发展的建议和想法。可是,当请他给母校庆典题词时,他却十分沉重地说:“老了,一直来不服老,现在服老了,脑子里空了,写不出东西了。”可过了不到半个月,我接到苏老秘书的来信,信中说:“关于请苏老题词之事,已进行了十多天,因对联长,苏老动手改了三次,至今仍不满意……”我真没有想到,病中的苏老,办事还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这充分表达了他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苏老最后定稿的贺词是:
学府经百年 树校风 钟灵毓秀
伟业传千秋 展宏图 桃李芬芳
平民本色 淡泊一生
1988年3月,苏老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从那以后,苏老每次来杭,都必须报告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省政协、省政府办公厅给他安排住西子宾馆或西湖国宾馆,苏老总是婉言谢绝,坚持要求住浙大招待所。他说:“不要多花政府的钱,到家了,住在家里最方便。”
苏老住浙大招待所,起居饮食都很规范、简便。他吃得很清淡,以素食为主,不吃高档菜,如果我们客气一句,请他多吃一点,他就风趣地说:“老蝗虫到,吃光用光。”苏老每次来杭,都从上海带来一瓶低度白酒,中餐和晚餐都要饮一小盅,这并非是苏老嗜酒,而是一种习惯。现在看来,也许是苏老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苏老十分勤朴,早在浙大西迁贵州湄潭办学时期,就在自己住家的屋前屋后,种了很多的玉米和蔬菜,用以补充当时八口之家的粮食不足。直到解放以后,苏老调至复旦大学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他仍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小楼周围种植蔬菜和花木,保持他的劳动本色。我两次去上海看苏老,都看见他手拿农具正在铲地和浇水,累得满头大汗。我不忍心地对苏老说:“这么大年纪您还种菜?现在菜场上什么菜都有,您要保重身体啊!”苏老边擦汗边笑着对我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老心不能老,动是健康的源泉,要坚持天天动。”
苏老性格十分随和,说话风趣幽默平时总是谈笑风生。1997年6月,我受张浚生书记和潘云鹤校长委托,带上蛋糕、花篮和母校百年校庆的全套资料去上海看望苏老。一进华东医院,苏老正在理发,见到我们,他忙叫停下,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我看给苏老理发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心说:“老师傅,辛苦了,休息休息!”苏老笑着对我说:“他是我大儿子苏德明,复旦大学教授,我的专职‘理发师’。”一时间,我愣在那里了。
关爱后学 希冀未来
苏老对青少年关爱备至,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和民族国家的希望融合在一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那是1989年初春,正值梅花盛开时节,苏老应邀回母校讲学。一天上午我陪苏老去灵峰观梅,遇到一批浙大学生,苏老主动上去与学生们交谈,当我向他们介绍“这位是浙大老校长苏步青先生”时,学生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请苏老题名,苏老一一予以满足。他风趣地说:“50年前我在浙江大学教书,50年后,你们在浙大读书,我们之间是相隔三代的校友,今天老校友会见新校友,大家很高兴。你们真幸运,社会和家庭给予你们优越的条件,希望你们牢记竺可桢校长的教导,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祖国争光,为母校争光。”
1989年深秋,我陪苏老去浙大附中参观,面对附中300多名师生,苏老说:“我从1927年大学毕业后,做了62年教师,做到老,学到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崇高职业。我不是名师,是严师,严师出高徒。做老师很辛苦,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为人师表,要培养学生超过自己。”会后,苏老欣然挥笔,为师生们题词:
桃李满园春正好 风光遍地路还长
1989年11月3日,我陪同苏老游览杭州玉皇山,在玉皇山顶遇上杭州保亻叔塔小学的300多名学生在秋游,苏老非常兴奋,主动与小朋友亲切交谈,当我告诉小朋友们,这位就是我们尊敬的的苏步青爷爷时,300多名学生团团围住苏老,请苏老签名,与苏老合影,一时间,玉皇山顶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最后,苏老还为保亻叔塔小学学生们题了词:
为学应须毕生力 攀高责在少年时
与苏老的接触和交往,是我一生的幸运。他的博学,他的人格魅力,给了我难忘的记忆和深刻的影响,他的赤子情怀和大家风范,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早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苏步青教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数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我考入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学生。苏老作为浙大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自然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但真正与苏老接触、交往,甚至建立深厚感情,成为忘年交,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当时,我在浙大校长办公室任职,由于工作关系,曾多次接待苏老,他那敏捷的思维、诙谐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苏老马上就要100岁了,作为学生、晚辈,在这位可敬可亲的世纪老人百岁华诞来临之际,我的思念之情更是久久不能平息,如烟往事,又一幕幕浮现脑海。
热爱浙大 情真意切
苏步青先生193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当时,清华大学正在招贤,用比浙大高三倍的薪金聘请他,但苏老没有去,最后还是挑选浙大。我冒昧地问苏老,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苏老说:“我是温州平阳人,浙江是我的故乡,浙大牌子老,陈建功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出国留学前我们就约定,回国后一起到浙大,共同把浙大数学系办好。”苏老热爱家乡、言必有信的品格溢于言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大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办学,苏老和他全家随浙大西迁,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苏老跟随竺可桢校长,把教学科研搞得热火朝天,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苏老调到了复旦大学,临走时他依依不舍,十分留恋工作过21年的浙江大学。从那以后,即便后来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仍每年回浙大,竭力谋求复旦和浙大的共同发展。
1982年,苏老应邀回母校参加浙大建校85周年校庆,在庆祝大会上,他深情地说:“我热爱杭州、更热爱自己多年工作过的高等学府——浙江大学。这里的学风艰苦朴素;这里的学生聪明勤勉;这里的教师诚恳踏实,这些都是造就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为自己能在浙江大学工作过而感到光荣。”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肺腑之言啊。
1996年5月,我受潘云鹤校长的委托,专程去上海看望苏老,邀请苏老回母校参加浙大百年校庆,并请苏老为母校百年华诞题写贺词。苏老非常兴奋,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在住院,情深意切地谈了许多关于浙大建设、发展的建议和想法。可是,当请他给母校庆典题词时,他却十分沉重地说:“老了,一直来不服老,现在服老了,脑子里空了,写不出东西了。”可过了不到半个月,我接到苏老秘书的来信,信中说:“关于请苏老题词之事,已进行了十多天,因对联长,苏老动手改了三次,至今仍不满意……”我真没有想到,病中的苏老,办事还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这充分表达了他对母校的一片深情。苏老最后定稿的贺词是:
学府经百年 树校风 钟灵毓秀
伟业传千秋 展宏图 桃李芬芳
平民本色 淡泊一生
1988年3月,苏老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从那以后,苏老每次来杭,都必须报告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省政协、省政府办公厅给他安排住西子宾馆或西湖国宾馆,苏老总是婉言谢绝,坚持要求住浙大招待所。他说:“不要多花政府的钱,到家了,住在家里最方便。”
苏老住浙大招待所,起居饮食都很规范、简便。他吃得很清淡,以素食为主,不吃高档菜,如果我们客气一句,请他多吃一点,他就风趣地说:“老蝗虫到,吃光用光。”苏老每次来杭,都从上海带来一瓶低度白酒,中餐和晚餐都要饮一小盅,这并非是苏老嗜酒,而是一种习惯。现在看来,也许是苏老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
苏老十分勤朴,早在浙大西迁贵州湄潭办学时期,就在自己住家的屋前屋后,种了很多的玉米和蔬菜,用以补充当时八口之家的粮食不足。直到解放以后,苏老调至复旦大学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他仍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小楼周围种植蔬菜和花木,保持他的劳动本色。我两次去上海看苏老,都看见他手拿农具正在铲地和浇水,累得满头大汗。我不忍心地对苏老说:“这么大年纪您还种菜?现在菜场上什么菜都有,您要保重身体啊!”苏老边擦汗边笑着对我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老心不能老,动是健康的源泉,要坚持天天动。”
苏老性格十分随和,说话风趣幽默平时总是谈笑风生。1997年6月,我受张浚生书记和潘云鹤校长委托,带上蛋糕、花篮和母校百年校庆的全套资料去上海看望苏老。一进华东医院,苏老正在理发,见到我们,他忙叫停下,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我看给苏老理发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心说:“老师傅,辛苦了,休息休息!”苏老笑着对我说:“他是我大儿子苏德明,复旦大学教授,我的专职‘理发师’。”一时间,我愣在那里了。
关爱后学 希冀未来
苏老对青少年关爱备至,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把自己的理想和民族国家的希望融合在一起。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那是1989年初春,正值梅花盛开时节,苏老应邀回母校讲学。一天上午我陪苏老去灵峰观梅,遇到一批浙大学生,苏老主动上去与学生们交谈,当我向他们介绍“这位是浙大老校长苏步青先生”时,学生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请苏老题名,苏老一一予以满足。他风趣地说:“50年前我在浙江大学教书,50年后,你们在浙大读书,我们之间是相隔三代的校友,今天老校友会见新校友,大家很高兴。你们真幸运,社会和家庭给予你们优越的条件,希望你们牢记竺可桢校长的教导,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祖国争光,为母校争光。”
1989年深秋,我陪苏老去浙大附中参观,面对附中300多名师生,苏老说:“我从1927年大学毕业后,做了62年教师,做到老,学到老,把教育当作自己的崇高职业。我不是名师,是严师,严师出高徒。做老师很辛苦,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为人师表,要培养学生超过自己。”会后,苏老欣然挥笔,为师生们题词:
桃李满园春正好 风光遍地路还长
1989年11月3日,我陪同苏老游览杭州玉皇山,在玉皇山顶遇上杭州保亻叔塔小学的300多名学生在秋游,苏老非常兴奋,主动与小朋友亲切交谈,当我告诉小朋友们,这位就是我们尊敬的的苏步青爷爷时,300多名学生团团围住苏老,请苏老签名,与苏老合影,一时间,玉皇山顶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最后,苏老还为保亻叔塔小学学生们题了词:
为学应须毕生力 攀高责在少年时
与苏老的接触和交往,是我一生的幸运。他的博学,他的人格魅力,给了我难忘的记忆和深刻的影响,他的赤子情怀和大家风范,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