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潘云鹤:切实把浙江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向一流

发布时间:2001-10-22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67034


    浙江大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10月15日,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浙江大学2001年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所作的开题报告里,对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他要求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创新创造,切实把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向一流。
    
    现将报告全文登载如下,供大家参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学校召开新浙大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校教育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去年年底以来,我们已经展开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首先是制订了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规划的制订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在全校推动了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与全国的重点学科申请互相呼应。最近各个学院也即将开展院级重点学科的申请。今年下半年,学校党委和行政决定推出一项重点工作,这就是教育工作研讨会,要把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且在教育改革上有大踏步的前进。这项工作已经开了几次座谈会,并在国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大家认为这次研讨会不可能一次会议就结束,教育工作改革的步伐应该比较大,教育新的理念讨论应该比较深入,应该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今天代表学校做的是一个开题报告,只是把一些问题和想法提出来。接下来希望各个学院发动群众进行讨论,然后由相关校领导负责,分线按专题进行研究。在各方面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我们学校教育改革的计划,切切实实地把浙江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们教育的体系有一个较大的改变。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群策群力,创新创造,切实把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向一流”,报告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是我校教改面临的六个问题。
    
    第三部分是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趋向
    
    在全世界的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中,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如何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如何进行,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这种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不仅在中国的大学进行,在外国的大学也在进行,尤其是比较先进的国家,象美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反思。现在看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在各类校长论坛和全世界大学的教育研究文献中提得比较多。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这个方法,现在全世界的大学一致认为是大学应该遵循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大学教学的主体从教转向了学,学是主要的;学生的兴趣,他的主观能动性,他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把握,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强调。
    
    这个方向的一个代表性做法是学分制。学分制受到了普遍肯定,并且很多大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加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二)探索研究型大学中独树一帜的教育方法
    
    这个提法是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报告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发展不同的本科教育,所提的内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要强调研究性学习,课题式学习,批判式学习, 就是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不像以前那样将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内容,而是要发展系统的课程教育以外的另外一些教育, 这些教育他们把它通称为研究性学习。要提出课题,带着问题,剖析问题进行学习,要提出疑问。对学习方法,提出要加强自学,加强在网上学习,加强以讨论的方法学习,讲的少,考的多。实际上讲的少考的多是国外大学的一个普遍原则。比如美国的卡内奇梅隆大学,它的计算机是非常好的,计算机教授讲两个小时的课,就会讲到最前沿的10篇到20篇主要论文,这10篇到20篇主要论文足够学生看上4至5个晚上。学生要学的东西比起课堂上讲的东西远远要多,这样使得学生能增强他自己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讨论的能力,理解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它实行了导师制。
    
    还有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把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为一体。大家认为,研究生的那种学习方式不仅对研究生有用,对改变本科生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很多研究型大学提出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引入研究生的教育方法,并且让研究生和本科生交融学习,编成团队,以有利于讨论和交流。
    
    大家纷纷认识到,在研究型大学中需要专家型教授而不是教师型教授。关于研究型大学的著名洪堡三原则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大家知道,德国的洪堡是大学要办成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提出者之一,实际上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是从德国开始的。他当时提出的研究型大学三原则中的第三条原则就讲,只有创造者才能够培养出创造者。所以我们讲,研究型大学的教授本身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者。
    
    (三)鼓励交叉性,鼓励多样化人才的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有特长,善于吸收新知识,能够改行。尤其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它的成长要求大量既懂高科技又懂管理的人才的出现,象这种交叉型发展的人才,在市场上特别需要。因此各个研究型大学就在鼓励学科如何交叉,形成人才培养一个独特的模式。
    
    (四)国际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人才竞争和商品竞争将更激烈,要求大学的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更加开放,更加面向世界。现在西方的高水平大学之间纷纷在签订协议,彼此交换学生,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国家培养,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熟悉不同的文化,今后在跨国公司中能够更容易地取得经验,有所成就。
    
    (五)开放式,网络化
    
    国外大学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是开放式的,教师是开放式的,课程也是开放式的。学生是开放式的,往往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教师是开放式的,往往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融的制度;课程是开放式的,这些课程既有校内选的,也有校外选的,而且有足够多的课程可以供学生大范围的进行选择。
    
    要同时推动教学网络化。我们看到互联网和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时空交互学习和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形成,使得远程教育在正规的教育或者终身教育中得到普及和使用,因此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育部鼓励大学与国外的大学联合办学,非常鼓励把中国的大学办到国外去。因为进入WTO后,外国的大学可以办到中国来,中国的大学也可以办到国外去,所以两边要联合起来办。
    
    二、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国内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飞速变化的形势,也展开了强有力的竞争。这个竞争一方面是国内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另外一方面是与国外的大学在比速度,比发展水平。
    
    在这次教育工作研讨会之前,学校组织了四个调研组,对国内若干所著名大学,包括香港的大学进行了考察,学习兄弟院校的教育改革措施。我们在考察中看到,兄弟院校在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改革思路,都有很多创新性的方法,比如:
    
    清华大学今后几年在教师队伍改革中主要目标要引进与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教授和学者;在教授晋升职称的位置中要留出一块,对国内外开放。我们看到报纸上已经登出来了,清华直接引进外籍的教师来当系主任,他的工资水平已经与国外的大学接轨。另外他们下一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在博士生培养水平的提高。他们认为博士生的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所以准备在这一块上大下功夫。
    
    北京大学提出准备一次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十年一贯制,准备大幅度的调整本科生的课程,使得本科生成为研究生的基础性阶段。北京大学认为现在主要是要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统一起来考虑,这就叫做十年一贯制的大学。本科阶段更强调通才教育,准备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大批的基础精品课。
    
    天津大学提出下一阶段要建设一大批专业基础实验室。他们认为,前一阶段对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国家和学校都投了不少钱。国家投入几轮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专业基础实验室没有建设,下一阶段是建设的重点。把这块搞好,实验室的水平和国外教学实验室的水平就可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把这块作为重点,每个实验室投入50万,重点建设一批。
    
    南开大学下一阶段抓的一个重点是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他们认为精品课程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校内精品,第二级是天津市的精品,第三级是全国的精品,分别要列出数目,加强建设。精品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主讲教师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上海交大近年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经验。上海交大提出与国外的著名大学专业与专业、系与系对口合作,要求全校的各个系都找到外国的一个著名专业进行合作。现在做得比较好的是机械系,与美国的密西根大学机械系进行密切合作,包括教师间合作课题,互派教师,互派学生等。通过一个个学科的密切对口合作,使得上海交大的学科能够迅速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大提出要学习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精品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实行书院制,用书院这个方法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关系密切的学生社团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融合更加方便。
    
    香港城市大学正在创建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他们提出的创意媒体学院,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意媒体学院用最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的电视、电影、话剧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还有中华文化教育也很有特色。
    
    从境内外兄弟院校的情况看,都在纷纷发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尝试。这些尝试有的规模很大,有的抓住几点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学校要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学习国外的经验,把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做好。
    
    三、我校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并校三年来取得的成绩
    
    1、我们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一级学科建立博士后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5个,本科专业110个;更可喜的是,我们学校的博士学位授予权遍布11个学科门类,发展非常迅猛。我们学校的优点是不但学科门类广泛,而且在这些学科门类中研究力量都是相当强的。
    
    2、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层次上有很大的提高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1998年:33992人(其中研究生约5000人)
    2001年:40760人(其中研究生11345人)
    
    学生总数有了变化,更可喜的是里面的结构有了调整;研究生得到超常规发展,在校生总规模2001年比1998年增长92.42%。这样我们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研本比)从1998年的1:5.27发展到2001年的1:2.59。
    
    另外我们办了城市学院(在校生4293人)和宁波理工学院(在校生1403人)。还有远程教育学院9600人,函授、夜大、成人脱产班学生28411人,整个学校的规模和层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培养质量在稳定中提高
    
    本专科生初次就业率四校合并前为(玉泉)96%,合并之初全校平均约60%多。经过全校的努力工作,各个学院花了很大力量,学校招生就业指导部也花了很多力量,2000年提高到83.35%,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95.27%,进入全国初次就业率第一梯队(就是95%以上),所以这几年我们的质量在迅速地提高。
    
    本科生招生质量连年持续提高,研究生招生也是如此。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与考试上线人数均激增,连续两年列全国高校前茅。我校2000年研究生实际招生数,硕士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第一,博士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第二。这说明我们研究生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两年报名人数多,上线率高,选择的余地大。今年报名我校上线的有4000人,我们只能取3400人,余下的大约600人我们都帮助很好地介绍到其他兄弟院校去,做到对每一个报考浙江大学研究生的考生都非常负责。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校在三届评选中共入选13篇。
    
    我们参加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1999-2001年我校学生连续三年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列亚洲高校之首。其中,2000-2001年连续两年全部6支参赛队获一等奖,为全世界各高校最好成绩。一个学校连续两次6个队都拿一等奖,现在全世界其他大学还没有。
    
    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都取得新的成果,比如研究生挂职锻炼等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受到团中央表彰,现在校内各类学生科技活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4、新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并校三年,我们已经建立了党政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校、院、系(学科、所)分层次的教学管理体制,我们还建立了校、学部、学科学位委员会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每个学位的授予根据学位授予的层次不一样,由这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加以监督和评估。
    
    5、教学投入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并校以来安排的教学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超过1亿元,已经投入使用近6千万元,其中改造多媒体教室和教学实验室3600万元。这还不包括世界银行贷款和教育部的专项经费,这是学校自己的投入。现在正在建设的新校区用地3100亩,将投入20亿元。新校区预计在明年暑假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改善我校的基础教学条件。
    
    (二)我们已经形成的一些优势:
    
    并校以来的工作,使我们形成了一些优势,比如研究生规模的优势,教师规模的优势,学科规模的优势,科研规模的优势,当然也有本科生规模的优势,其中研究生规模是突出的优势,我们的研究生数量已经与清华、北大并列全国之首,这三个学校的研究生规模都超过1万人。
    这些优势,我们今后若干年中要通过改革,把它的潜力发挥出来,使浙江大学的发展能够更加迅速。
    
    (三)问题和差距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教育思想观念更新跟不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观念还有陈旧和保守的一面,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还不够大,部分干部和教师对教育精力的投入还不够。
    
    2、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有待进一步厘清,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空间不大,研究型大学的综合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把我们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发挥出来,使我们人才的成长能够千姿万态,搞一套很好的机制,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3、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待继续加强。
    
    4、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有待继续提高。
    
    因此,面对纷至沓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形势非常逼人,但机遇也非常多。我们这次进行教育工作大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转换我们的观念,统一我们的思想,把全校的智慧和精力集中起来,集思广益,进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创新创造,寻找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新体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二部分 我校教改面临的六个问题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务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外,实际上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涉及到。这次会议将分专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我着重谈一谈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六个问题,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
    
    (一)关于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已经体现出来了,为什么还要讲一讲目标呢?我们看到,目标往往有两类,一类是共同目标,另一类是特色目标。共同目标在我们国家各个大学都是一样的,由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它保证我们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特色目标则构成了一个大学的形象。从国外经验看,特色目标最好能描述为一句精练的语言,这种语言就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震撼力。国内外的著名大学有很多不同的描述,例如:
    
    哈佛大学:培养领袖人才。
    
    MIT:从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转向培养在国际背景下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总经理式的通才。
    
    康奈尔大学:培养未来的领导者。
    
    清华大学: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
    
    香港大学:培育杰出、上进、孜孜不倦、具个人操守及专业精神,以及触觉敏锐、能在各界担任领袖和联系者的优秀毕业生。
    
    我们看到,各个学校对它培养人才目标的描述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非常具有震撼力。在最近的几次座谈会上,许多教师提出,浙江大学作为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该及时确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好形成一句简明的语言,既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又能打响浙大人才品牌,并成为我们今后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和指南。
    
    我们希望这次全校广泛深入讨论,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学校要不要提出更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怎么提比较好?
    
    (二)关于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积累起来的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国外的一流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理念。
    
    比如MIT的教育理念(十一条原则):
    原则一:有用知识的教育价值
    原则二:社会责任
    原则三:一边做,一边学(通过实验进行学习)
    原则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原则五: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原则六:基本原理的价值
    原则七:优异与有限的目标
    原则八:教师统一体
    原则九:教学、研究与社区三位一体整合教育
    原则十:强度、好奇心和兴奋性
    原则十一:多样性的重要性
    
    我们浙江大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家的积累,已经形成或正在努力形成的一些有浙江大学特色的教育理念,比如:
    1、求是创新,这是浙江大学的校风。
    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3、KAQ并举,宽专交结合和全面素质教育。
    4、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在这点上我们做了长期的试探,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浙江大学要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不但两个都重要,而且两者要结合起来,彼此要打通。
    7、时代意识和学科结构调整。学科结构调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下去。
    8、全球意识和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个我们已经专门开了外事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加强浙江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教育理念,但这些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充分性,内容的完善性,需要通过这次教育工作研讨会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而且要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内容要加进去,或者进行调整,使之能够成为指导浙江大学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的正确理念或观念。
    
    二、实现学分制,建立新体系
    
    (一)实现学分制的意义
    
    要落实前面的一些理念,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等,关键一步是改革学年制,实现学分制。大家参加座谈会讨论时说,教育工作千头万绪,要找出一个牛鼻子,找出下一步改革从何入手。讨论的结果是多数同志认为:牛鼻子就在学分制,这个事情走出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学分制既能激发学生成长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又能推动学科与课程的结构调整。学生如果不来听了,不来选你的课了,你这个课的结构就不得不调。学分制既能促进学科交叉,又有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不但我们在动脑筋,学生自己也在动脑筋。通过学分制,能够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努力塑造成一个社会上需要的人。因此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能够形成一只无形的手,通过竞争自动推动上述很多教育理念的贯彻。
    
    (二)困难与问题
    
    学分制的执行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因为学分制包括很多内容,如:自选课程、可选宿舍、导师制、自选学习进度、自选专业出口等等,一个完整的学分制,必须包含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的精髓有两条,第一条,学生可以自选学习的时间;第二条,学生可以自选学习的专业。要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学分制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会对学生的管理、课程系统,招生与就业、专业结构,后勤管理等等一系列学校现有的秩序带来冲击,如:
    
    课程、教师、专业:学生太多了怎么办?学生太少了怎么办?
    学生管理体制:招生、培养、毕业、学籍等。
    政治思想工作与后勤管理:住宿、党团组织活动等。
    学校办学自主权:课时安排、专业设置。
    社会的适应性:就业结构、市场容量。
    学科的特殊性:医学等。
    
    学分制是国际上通行、国内高校都认可的好体系,就是因为担心上述冲击而进展缓慢。现在我们虽然也有学分制,但那个学分制只有比较少的自由度。
    
    (三)如何大步推进学分制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讨论,能大步推进学分制。以学分制为关键一环,带动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此,必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我校目前的条件下,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提高主动性,是学分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我们认为下面一些内容可以在最近的两年中进行推进:
    
    1、新校区明年将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新校区使得我们一年级、二年级的集中有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推行宽基础、按大类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高水平大学都强调学生有很宽的基础,宽基础是学生在专业移动中必要的条件,如果这个基础只是为这个专业设置的,那么他后面就移动不过去,毕业后他就改不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宽基础是培养高水平人才非常重要的条件。
    
    提高专业选择自由度,允许创造合适的新专业,优化学生“出口”渠道。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己调整专业方向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教师改变自身专业的自由度。建立更为灵活的注册、选课、管理、培养体制。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提高对精品课程、核心课程教师的要求和相应的待遇,责任要加强,待遇要有所提高。使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结合起来,让学得快的学生提早进入研究生课程。
    
    我们学校在推进学分制上,在很多方面一定能够大大的前进一步。这一点希望能够在这次教育工作大讨论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起研究浙江大学如何在这个工作上进行推进,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浙江大学这样一个学科多而强的环境中成长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成为更高水平的人才。
    
    三、根据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
    
    (一)确定“变”的理念
    
    根据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的核心就是确立“变”的理念。“变”的思想是现代理念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家都看到,现代社会变得很快,不变会停滞、会迟纯、会走向死亡。变才能活,才能强,才能走向卓越。因此,要观察周围的变化,分析环境的变化,自己及时变化,向着光明的正确的方向去变化。
    
    最近有一本书《Who moved my cheese》,据称是美国第一畅销书,是高层管理人士必读的。讲的就是变,变才能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得更好,不变就会走向尴尬。
    
    不但国外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国内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是求事;现在提出的调整结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与时俱进,都是在讲“变”的道理。中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变的成功。因此,我们要重视变,主动变,乐于变,善于变,在变化中享受变化,在变化中寻求超越。学分制就是推进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们的专业与学科如何调整?
    
    1、我们要将专业调整到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方向。这种调整可以是名称不变只调内容,也可以是既调内容,也调名称;调整的标准是如果一个专业招生不行,就业不行,科研也不行,而且在学生培养上不是非常必须的,这样的专业就应该考虑如何进行迅速地调整。如果形势已经变化了,专业还没有及时地变化,及时跟上去,就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所以专业的调整,学科发展方向的调整,我认为是一个每年都要研究的问题;应该用每年的小变去应对环境的变化,要敏锐的觉察环境的变化,用自己的变化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2、创办新的专业。社会急需的并且能够形成优势,这两个条件我认为应该都满足,我们就可以创办新的专业。有很多专业社会急需,但我们的条件还没有形成,我们没有名家,我认为可以暂缓一步。社会既急需,我们又有名家,可以办的优势专业,我们应该创办。一个专业创办,正确的道路应该是由软到硬,由科研、学科到专业。上次学位办说硕士点的申请应该有5年或几年的本科生培养,我说这个刚好应该倒过来。实际上一个新专业应该是先招研究生,再招本科生,先有研究方向,靠科研积累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培养本科生;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培养本科生。所以老专业的申请,应该是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新专业的开设,应该是从博士到硕士,再到本科,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学位办的同志认为很有道理,以后要考虑这个问题。我刚才讲的洪堡三原则,第三条原则是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第一条原则就是科研是源,教育是流,就是教育教的东西哪里来,是从科研研究出来,教育是把科研的东西传播出去。所以一个研究型大学,教育科研并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只能教人家给你的东西。我们要既教人家积累的东西,又有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在学生的一般结构上,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1)继续调高研本比,目前是1:2.6,我们争取5年之后达到1.5:2.5。浙江大学的发展指标是4万学生,1.5万研究生,2.5万本科生。
    
    (2)继续办好竺可桢学院,对接受力强的学生进行强化培养,并扩大规模,提倡流动和竞争。不是说你进去了就不出来了,外面的也要能够进去,里面不行的就可以流出来。并要使竺可桢学院形成更强的浙大特色。
    
    (3)调整成人学历教育的结构和专业设置,进一步缩小专科比例。实际上我们已经决定,明年开始高职停招,专科高职不办。所以与德清的、余杭的、绍兴的学院,还有华夏乡镇学院已经分别谈了,准备进行调整。浙江大学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我们还要稳步发展远程学历教育,扩大远程继续教育的规模。
    
    所以要用变的观念,来推动我们的专业结构调整,我认为是这次教改大讨论的中心之一。这与每一位教授、院长都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已经面临危机,有的虽然没有危机,但危机在未来等待着你;我们只有不停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想一想自己的变化,才能取得主动权,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先走一步,能够高人一招。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教育条件和环境
    
    (一)在教育内容改革上,要建设一批精品课程
    
    一流大学标准有很多条,要有高水平教师,高水平学生,还有一条一流大学要提供一批一流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不但是高水平教授去教,而且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有一般大学达不到的广度和深度度;不但要教给知识,而且要进化到教给能力;我们希望在课程优化基础上,建设300-500门精品课程。国家要建设精品课程,首先当然要有学校的精品课程,我们300-500门精品课是怎么出来的?比如每个博士点贡献1-2门精品课,全校的基础课出一批精品课程,评上重点学科的要贡献一批精品课程,这样加起来。这些精品课程不但对它的内容,它的教材,上课的教师,上课的方法和目标都要有要求,要鼓励教授上课。
    
    对这些精品课程,人事部门要研究相应的改革配套政策,上精品课程的和上一般课程的津贴上应该有所区别,对精品课程应该给以建设经费的支持。精品课程应该有计划性,但是要展开竞争,讲究评价效果。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就可以推动我们的课程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更新
    
    (1)要有更多的课程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2)要提倡探索式、研究式、批判式学习;特别是批判式学习,中国比较讲究尊敬师长,学生在批判性学习上气氛不够。MIT的口号是“检验然后相信”,每一件事情自己要提出很多个为什么,然后才相信,这样学起来才会更主动。
    
    (3)外语、体育、政治等公共课如何进行改革?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有更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体育教育如何结合学生的兴趣,真正起到健身的作用,建俱乐部制可能是个好方法。学生参加某个俱乐部,沿某个兴趣发展,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习每一种体育技巧,而是学会一种能够让他终身健身受益的锻炼方法。再比如政治思想课程,如何取得真正的效果,能够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国家的改革取得如此丰富多彩、鼓舞人心的成果和经验,都是政治教育极好的素材,尤其是浙江,出了很多新的经验,我们的政治课要更加吸引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启迪。这些课,在教育方式上应该进行更新。
    
    (4)要研究跨学科的人文、科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层次和水平。
    
    (三)强化实验能力
    
    应该对专业基础实验室进行改造,我们认为天津大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前一阶段国家和学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与科研有关,应该由专业自己去解决;但专业基础实验室学校应该选择一批,进行投资建设。
    
    另外还要建设全校的基础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外语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在新校区的设计中,我们已经考虑了这些中心的建设。
    
    (四)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
    
    要建设好多媒体教室,今后上课会越来越多采用多媒体。据说新加坡已经规定教师不用多媒体,不能上课。多媒体上课能使上课多快好省,要大力推出,当然设施要跟上去。
    
    网络课程要大力加强,研究生、教务、远程等要通力合作。
    
    同时要建设好浙江大学数字化图书馆。最近中国和美国谈妥要合作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第一期要把100万册书进行数字化,4年时间完成,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
    
    (五)和社会打通
    
    学校还要与社会打通,把社会的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包括与政府、企业相结合建立实验基地;把校外有经验的人组织成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带入新鲜知识;鼓励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竞赛、比赛,到社会上去运用知识,这对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声誉都是大有好处的。
    
    五、构筑更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一)校、院、学科分布式负责的教学管理体制
    
    明确学院和学科在教学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哪些事情是学校管的;哪些事情是学院管的,学校不要去管;哪些事情是学科管的,校、院都不必去管;这样一种分布式管理体制有助于管理重心下移,也有助于全校的协调。所以要明确学院和学科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和权力。教务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把这些分布式管理的职责和权力进一步明确起来。要把更多的运行的权力放到基层去。
    
    要建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各学院各学科要将教学质量和各个环节抓好,如:
    
    (1)优质生源工程与就业指导,这两块我们正是实现了校院两级相结合的办法,这三年来得到很好的提高,下一步希望各个学院和学科能够把生源和就业这两块继续抓好,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更多单位抢着要,要更多的优秀生源进入浙江大学。
    
    (2)本科生的导师制。导师制的核心是研究性教育。我们现在也有导师制,但我们的导师制是业余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是专业的,它的导师的辅导方法是计入学分的。牛津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分到各个学院,每几个学生有一个导师,导师对学生上课上得少,大量时间是指导学生去看什么书,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向哪个方向去研究。牛津大学认为,它的这种方式是一个大学有别于中学的主要地方,大学的学习就应该这么学,教师指点一下,自己就向这个方向去前进了;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进牛津大学。它认为有这个能力的人,才是牛津大学培养的。
    
    (3)研究生的交叉培养。
    
    (4)学生参与科研,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研究生优秀论文工程。
    
    (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
    
    后勤社会化和新校区建成后,我们的学生管理体制还会有大幅度的改革,尤其是:
    (1)要建立适应学分制和宿舍社会化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2)各学院与教师的有机参与学生管理;
    (3)多专业学生混合住宿,有助于他们的学科交叉;
    (4)本科生与研究生、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如果说以前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衔接问题不是很大的话,那么明年开始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新校区,三年级、四年级回到各个校区,如何衔接好,要大家进行讨论。
    (5)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三)加强教学质量评估
    
     我们要加强教育质量评估,主要有:
    
    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要评估每个学校教育情况,学校要评估学院,学院也应该评估学科,评估教师,评估学生。
    2、评价要多元化。我们对学生有评估,通过考试进行,但今后除了课堂的考试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其他方面进行评估。如对学生要进行知识的接受能力(考试),创造能力(成果),应用能力(实践),知识搜索能力(自学),交流能力(讨论)等评估。使得我们从知识(K)的评估,深入到能力(A)的评估,再深入到素质(Q)的评估。定期评估。对教师的评估、学院的评估、学校的评估要定期化。根据评估结果,给于奖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六、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们正在进入WTO的最后一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将进入世界。在这样一个时候,中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比任何一个时候都重要。在中国进入世界的时候,实际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狼来了”,是否要把门关好,看守好不让狼跑进来,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不要进来。这个阶段我想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进入的第二阶段,就是加入WTO后,如何与狼共舞。大连已经出了篇文章,认为与狼共舞也不可怕,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的企业,中国的企业也变得更强了,说明我们可以共舞,可以使自己越舞越强。我们有的企业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走入狼群,打到国外去。我想中国的所有单位都会经过这三个阶段,最后达到第三阶段。通过WTO,通过与狼共舞取得经验,能够进入狼群,猎狼去。现在的问题要培养出能够与狼共舞的人才,能进入狼群的人才,不能再培养小绵羊。
    
    (二)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重要的方面有:
    
    1、改革外语教学,设立外语考试中心。
    
    2、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教务部门认为本科生外文原版要达到100种以上,鼓励双语教学;我认为近期要尽快达到100种。现在统计大概是60多种,太少,要尽快达到100种,甚至更多。我们的精品课程,我认为要有相当大一个比例使用用原版教材。
    
    3、拓宽学生国际交流途径,提供更多交流机会。我们希望达到一个指标,每年有500名本科生到国外进行交流,能够看一看海外的世界。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参予国际竞争。我们现有的一些政策中,还遗留着过去的痕迹,遗留着关门的痕迹,需要进行改进。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国际化的新时代,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国际竞争力。
    
    (三)提高教师国际竞争力
    
    教育工作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吸引国外、境外的优秀学者来我校长期或短期工作。最近的形势非常之好,我们谈了很多人,有长江特聘教授。对象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其中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还有美国一个协会的主席。所以吸引国外优秀学者来我校工作,是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制订政策,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更激励教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请国外学者到我们浙江大学来交流。
    
    要为教师、管理干部提供更多拓宽国际视野机会,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四)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和产业研究机构的合作
    
    学校要重点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有实质内容的交流合作;如果世界一流大学是100所的话,我们的目标应该和其中的50所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
    
    各学院各学科要分别与世界优秀的学科对口,长期深入合作,使自己能够迅速走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圈子里去,包括:联合培养学生,教师、学生参与更多更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合作研究机构和实验室。
    
    只有学科、教授合作了,国际合作才能落到实处。光是校长与校长之间签个协议,是空的;协议最后是要在教授与教授之间具体执行,才是真正的合作。
    
    (五)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我们要吸引优秀国外学生来校攻读学位,要设立一些奖学金;要研究如何调动学院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要通过加强国际宣传,例如通过介绍手册、录像、网站、学术会议、杂志等各种手段,提高学校、学院、学科、研究所的国际知名度。
    
    第三部分 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全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共同发展是研究性大学的特点,也是优势。因为人才是成果的主体,成果的载体,成果的传播者。
    
    浙江大学一定要通过改革,在教育水平的提高上实现超越。为此,全校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群策群力,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奋斗。
    
    二、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1、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3、党政工团团结一致,形成合力。
    
    三、各级领导要抓紧教风、学风建设
    
    我们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风特别是考风建设。我这里再次强调,考风一定要抓好。对作弊的,违规的,严惩不贷。作弊抓到后,马上发通知,不容许说情。一定要使浙江大学的学风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不同专业学风有差异,有的较好,有的较差。凡是领导重视的,抓得比较紧的,都比较好,比较放松的,就比较差。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学风问题、考风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把它抓好。这直接涉及我们学生的形象问题,也涉及我们学校的声誉问题。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配套改革、完善政策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方面政策配套,比如:
    
    1、按照教育改革总体要求,进一步修订人事、财务、外事管理等各方面政策,使之有利于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和分配制度,强化对教学的竞争激励机制。
    
    3、优化资源配置,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
    
    五、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后勤服务
    
    为搞好教育改革,我们要抓好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机关的管理服务水平;要改进后勤服务,给全校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同时要争取社会各界合作与支持,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老师们,同学们,继去年开始的“十五”规划大讨论和今年的重点学科建设之后,我们又开始了这次教育工作大讨论,这是我校工作重心从融合转向发展提高的又一件大事。经过大讨论,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快改革进程,提高办学水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浙江大学必将在新世纪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