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中外大学校长谈创新教育

发布时间:2001-10-23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66781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副校长弗朗西斯·阿其姆博尔特:借鉴全校丰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创造型才能的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国家才能研究中心所创导的“全校丰富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大面积培养高创造型人才的路子。
    
    全校丰富教学模式给了众多学生取得高层次的、创造更多成果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系统而具体的策略将高水平的学习经验及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整合到各课程、学科和学校的组织形式中去,最终达到充分发展学生特长和才能的目的。丰富教学的学与教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主体(即学习者)独特性、愉快原则、学习的拟人化、教学资源化、重视创造成果等。根据中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吸取“全校丰富教学模式”的精华,创造性地使用这一模式,会对旨在培养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以教育创新实行创新教育
    
    高等学校,特别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慎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严肃反省和思考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努力采取和引进先进的人才模式和方法,以教育创新来实行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的内容包含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模式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其中思想和观念创新是前提,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关键,模式和内容创新是核心,方法、手段、政策和管理创新是保障。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体现在调整办学的规模、结构和层次上,将重点发展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积极推行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提高办学层次和培养规格;同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等。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副校长孙莱祥:兴趣导致创新
    
    人才大体可分为专才、通才、偏才三类。不管哪一种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早开始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下去、不断加强、直到最终突破、取得杰出成就的强烈兴趣。可见兴趣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关键作用。
    
    然而,我国数百年来形成的过于偏重知识数量积累、忽视思想方法创新的传统教育教学的落后弊端;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死记硬背,并成为衡量教学质量标准的政策舆论导向等,都给学生造成了“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的结局,使得我国学生大多缺乏强烈的兴趣爱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满堂灌,提倡因材、因人施教,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传授,从而引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才是高水准的教学。
    
      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创办有中国特色本科生教育
    
    在我国,创办基于一流大学特色的本科生教育,尤其是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原有的本科生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源于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它一度适应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导致了我国本科生教育的三大弊端:过分专门化和过早专门化,通识教育程度不够,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之时就明确提出将建立“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校积极实施并不断完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要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培养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还要培养自身的优良的内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