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二十一世纪大学的使命和作用

发布时间:2001-10-26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73164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大学自产生以来就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向外界辐射和传播的场所。在信息时代,大学的功能无疑将更加显著。随着“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将更加紧密,被广泛誉为知识“电力”的“发动机”的大学将更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知识成为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也产生重大影响,对进入21世纪的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大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中,信息社会也为大学自身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交流、集成并向更广大的范围传播和转化。技术也促进了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汇,促进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将有力地促进大学创造新的思想和理论。交叉与融合不仅促进了知识的质量提高和应用,而且促进了大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世界走入信息时代,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被极大地发展扩大,不同水平、不同年龄和不同地方的求学者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各自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进行自学,使高等教育有史以来有可能真正实现向任何有需要的人“敞开大门”的理想。这意味着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这也将促进人们对社会性事务决策制定的广泛参与。求学者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自主地决定应付出多大的努力,这必将相应地增强他们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他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限制而享有更大的灵活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界各地的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世界日益“变小”,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大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种国际化趋势使他们能够彼此共享资源,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
    信息时代给大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大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信息时代对知识的新需求不断增长,科技成果产品化的周期的缩短,使人们更注重于知识的有形价值,功利主义滋长,人文精神的培养受到忽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不断丧失的危险。
    大学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教学。一些学者认为,可以用文字和其他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交换的知识只是我们需要的知识的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则必须以非文字和非概念的形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才能转化。因此在人们提倡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的同时,必须冷静地看到其局限性,并研究解决的方法。
    当我们考虑到社会快速发展时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东西方国家发展差距拉大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对抗等工业社会遗留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学面临的挑战便更加巨大。大学应该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其作用?大学该如何领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一,以同时具备对社会、对人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掘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为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学生不仅要有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灵活的头脑和双手,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第二,应该鼓励学生用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并提供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知识。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这就要求大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具有广而深的知识和实践基础。
    第三,大学应注重基础研究,以完成其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信息社会,知识传输更为便捷,渠道更为宽广,这些都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第四,为达到引导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学也应进一步致力于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不能机械地跟随社会的步伐,而是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不断地创造出新思想新要求,让社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第五,大学还应该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大学也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国际交流和合作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十分重要。
    在倡导不同大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国际化的同时,需指出的是,国际化不代表同一化。多样化是人类在信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赖以创新和开拓的无价之宝。跨文化交流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全球化和国际化并不表示地区化和民族化失去了它们的重要性。相反,只有把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对其他文化和教育体制开放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