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01-10-26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88220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徐通模
    
    2001年年底中国将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将逐步完全参与经济全球化体系,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分析21世纪初期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预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求高等教育应当采取的改革与发展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WTO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意味着非歧视原则下的公平竞争。在WTO的范围内,教育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教育服务贸易提供的方式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实现(跨境交付),出国求学和培训(境外消费),国外机构在成员国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国外教师以个人身份到成员国任教(自然人流动)。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是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附加承诺。由此可见,教育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和主要规则,给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面对高等教育的高度开放和走向国际参与竞争的趋势,我们既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在参与竞争中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也要思考如何在市场准入规则给予的设立、商业存在和非设立权利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升中国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办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由走向世界来参与对外教育服务贸易。
    
    人才竞争是高教国际化竞争的核心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所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关键是人才战略。人才竞争主要是师资和生源的竞争。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同样没有优质的生源也不可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开放,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人才的全球化流动是必然的。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又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失。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战略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层次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人才全球化流动和全球经济贸易市场的需要,否则就面临着人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现状的不平衡,导致大批优秀学生求学国外,影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在“人才大战”中占优势,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纳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内的配套系列体制创新和改革,向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中国老百姓对教育消费的不同需求,为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及学科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支持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层次、多样性的办学格局,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WTO的市场准入中的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以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相对集中力量加快若干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交流、储备优秀人才和创新知识,创新成果的基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以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和发展;以应对人才流动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大学和学科,必须确保国家足够的资金投入;赋予学校更加灵活自主,包括人事、分配、运行管理、学校机构等的办学机制;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及周边办学环境;建立大学受社会和市场约束的全新机制。
    在赋予大学高度灵活自主办学权的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就要转到宏观指导、协调,以及宏观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制定与监督上来。要通过高等教育法律保障及监督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否则,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大学只能是坐失良机。
    
    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挑战。要使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具有对国家、本民族、社会及全人类的责任感,就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拥有知识,更拥有文化。所以,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习和吸收,对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以保持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人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国情。教育是具有民族性的。所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要与民族性结合起来,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潮流中既要独立自主,又要改革开放,既要融入世界潮流,又要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特色,才具永恒。
    
    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首先,教育教学改革要在五个理念和观念上转变。
    第一,教育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对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技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第二,教育必须从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当今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创新来源于学生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所以,教育的理念就要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教育培养,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和发挥,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第三,人才培养的模式、方向、规格必须向按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需求为调控和制约的方向转变,向多样性、多层次、突出各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方向转变。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具有未来攀登科技高峰能力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教师的教学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第四,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问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掌握知识的半衰期大大缩短。人们面临着知识匮乏性失业的危险。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科技。
    第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创建一流的校园、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氛围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的空间条件。
    其次,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框架。
    第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要从同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要从“刚性”培养的规格转变到“刚弹性”结合的模式。既要有个性特色充分发展的空间,也要有共性的基础。因为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是两队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二,学校只分学科大类,不分专业;只定必修的基础课,不定专业课;只定学会,不定年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在高年级跨大类选修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第三,学校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如下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自学能力及辨别真伪科学的鉴别能力;通过科学实验获取新知识,认知新规律的能力;向他人学习并与他人合作开创成果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和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