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1-10-26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71279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比更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是人人都要首先接受、也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促进高等教育平衡发展、培养创新性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要求。
      人文社会学科的薄弱给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学与价值的冲突。如果人类要选择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在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推动新世纪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1.不断加大投入,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保证和物质支持。
    无庸讳言,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学、科研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内外人才等等,无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当今文科教育现代化、文理交叉渗透日趋突出的情况下,文科教育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实际上与理工科教育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了。
    2.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众所周知,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风,离不开成熟的、宽松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做到这点殊为不易,落实“双百”方针不仅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应当有制度上的保征,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从高校来看,应当更加积极地营造“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环境,提倡良好的学风。要尊重研究者的学术自由,在广大教师中提倡积极的、健康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有海纳百川的学术气度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要积极提倡、尊重和鼓励探索;要尊重研究者的原创性劳动,严格学术规范,提倡学术尊重、学术关怀。就党和政府而言,还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树立尊重人文社会科学者及其成果的良好风气,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宪法的前提下,各种学术观点都应当有存在的空间,对在理论创新、学术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思路,不要轻易批评,横加指责;要进一步健全保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制度和正确的评价机制。此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行院士制也势在必行。
    3.建立、疏通政府与高校、高校与实际部门间相互联系、沟通的渠道。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有着更为突出的实践性,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发展的源泉。为此,应积极建立、疏通两类渠道,即政府与高校联系、沟通的渠道:一是政府与高校之间应加强双向的、主动的沟通与联系。在高校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汇报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各级政府领导也应积极深入到高校中考察、做报告、提要求,向广大学者介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紧迫问题,并且共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二是高校与实际部门联系、沟通的管道。高校应当面向现实,面向时代,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联系,向实践学习,向实践者学习,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献计献策,为学术繁荣提供活水源头。这方面,需要寻求一种机制,制度化地将政府、社会、学校、教师诸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上述两类渠道的建立、疏通,是落实江泽民同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蓬勃进行”的重要思想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