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报道  教改大讨论

美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01-11-06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作者:73831


    美国研究型大学素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本科教育长期遭受"冷落",其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的声誉不太相称.今年来改革本科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整合教育新范式已露雏形: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整合正式教育过程和非正式教育过程,整合教学、研究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培养受过教育的人,使其成为有特别创造力的拔尖人才。这预示着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努力摆正本科教育的位置,找回本科教育的自信。
    
    1998年4月,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博伊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本科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稍后,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根据上述报告的精神,结合各校的实际,公布了各自的研究报告,展示了跨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上述每份报告洋洋数万言,视野之开阔、思想之深邃、内容之丰富,远非一篇文章所能涵盖。本文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新范式作些简要述评。
    
    本科教育需要根本性变革
    
    当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多样性等,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其原本存在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素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本科教育长期遭受“冷落”,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的声誉不太相称。其主要问题是,研究型大学没有提供既完全符合自己特点又充分利用自己资源的教育,所以,尽管其本科生都是经过激烈竞争入选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尽管他们在毕业时都修过了所要求的或多或少的课程,但许多毕业生“仍然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者是对一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一知半解,” “也不知道如何才能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和严谨地演讲。”虽然有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状况没有那么糟糕,但这些大学也没有尽其所能把本科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面对挑战和批评,研究型大学在课程和教学上做了一些改革实验,但总体上缺乏深刻反思和革命性变革的内在动力。微调渐进最终因为外在力量的改变而放弃,或者为传统力量所消磨,研究与教学依然失衡和分离,本科生依然分享不到研究型大学智力与资源的优势,教育方式依然有很重的大学前教育色彩。对此,博伊报告呼吁研究型大学必须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提高改革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本科教育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改变目前所提供的教育的性质,构建整合教育新的范式。惟其如此,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巨大潜力,使本科生分享优势资源,使他们获得在其他高校所不能获得的广泛经验,并使其经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根本性的变革是一种包括思想观念、体制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MIT报告指出,今日之社会要求MIT 提供融学生生活与学习于一体的教育,因而MIT需要一种文化变迁(cultural shift),从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分别要求到它们是不可分离的要求,从重在正式教育到强调在正式与非正式场所的学习,从一个按场地、领域和身份划分的社区到一个由学习义务统一起来的社区,从研究、教学和社区互不相干到将它们各自提供的教育价值统一起来。这种文化变迁的实质,就是将完整的学生的各种经验整合起来,将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教育整合起来,构建整合教育新范式--让本科生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形式,共享优势资源,获得整合教育经验。比如,有机会与著名教授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点,有机会使用一流的研究设施,有机会与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的人,以及与处在不同水平的知识探究者进行交流等。显然,这种整合教育经验,远不是用学分能够衡量的,也不是“要求更高、理论更多、内容更深”所能涵盖的。正是这种整合教育经验,研究型大学才能向社会输送一般高校难以提供的毕业生。
    
    培养有特别创造力的拔尖人才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过教育的人” (educated individual),那么21世纪受过教育的人有哪些素质?研究型大学在界定受过教育的人时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是先来看看研究型大学的理解和选择,从中可以察识到其所追求的整合教育的目标蕴涵。
    MIT报告专门研讨了受过教育的人的素质问题,并征询了学生、教师、职员的意见,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具有理智、知识和智慧三类素质:
    受过教育的人具有发达的批判、推理的理智力。他们理解科学方法和其他探究方法,所以能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来提出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复杂问题。为此,他深刻了解定量分析,并能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
    受过教育的人在一个选择的领域内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并达到了某种深度,拥有实践经验。同时,他能将这种知识和更大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能鉴赏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受过教育的人具有智识上的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动机。
    受过教育的人具有与人类精神之精华有关的品质:很强的判断力,美感,适应重要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他有历史知识,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范围,他会把这种知识与其很强的判断力结合起来,批判地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其清晰有效的交流能力能使他与其他人很好地合作共事,并能运用上述所有品质对社会做出很多积极的贡献。
    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MIT的一贯追求,也是MIT对毕业生的一贯要求。上述素质要求中有些是长久不变的,有些则必须随现时社会和技术的环境变化而调整。MIT一向并将继续重视定量的严格性和以有用知识(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MIT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认为不论MIT的毕业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社会都将期望他们具有更多的领导才能。早在90年代初有关工程师培养的讨论中,MIT校长Vest就提出了“工程整合教育”概念,认为不仅要加强技术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要求学生更多地接触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加深对更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理解。
    伯克利加州大学是公立研究型大学的佼佼者,其本科教育委员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表述,认为伯克利的毕业生应当:
    · 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
    · 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
    · 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
    · 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的广泛的社会和伦理意义;
    · 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识的技能。
    这两所研究型大学虽然地处美国的一东一西,办学体制一私一公,目标表述繁简不一,但其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如出一辙。正如博伊报告所言,研究型大学所要构建的整合教育,将会造就出一种特殊人才,他们富于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具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能,具有丰富的多样化的经验。这种人才将是21世纪科学、技术、学术、政治和创造力的领军人物。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固然不可能立马造就领军人物,但如果其毕业生带着宽广的学识、非凡的智慧、探究的动力离开校园,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则是可以期待的。这正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理想。(顾建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