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 造就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发布时间:2001-12-04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强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冲击,对高等教育本身及其改革的要求,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高、更迫切。而我国近20年高等教育升学率提高,就业择业观念改变,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高等农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突出。
    
    我们学院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在逐年减少,由4年前的240人减少到今年的155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今年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不站在全球的高度,审时度势,积极进行本科生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将会在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错失良机。为此,学院上下一直重视教育工作,2000年4月召开了学院本科生教育工作研讨会。2001年5月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农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首席主讲教师负责制若干规定》、《实行导师制的若干规定》、《农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农学院实施研究生德育导师制度的有关规定》等十几个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能够为全国、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学校今年7月下发了关于召开学校教育工作研讨会的文件后,学院又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并确定两位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2001年9月6日,学院召开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为期近3个月的研讨中,积极组织全院师生员工,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和其他骨干教师紧紧围绕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就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以及学院名称等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在许多方面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现就我院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主要措施,以及专业设置调整建议方案等方面总结如下。
    
    一、办学目标
    
    纵观世界各国著名高校的发展从学校领导考察国内外多个名校的资料可以看出,能否办好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与他的决定于是否确立和实施高起点的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了,那么学校就要引导广大师生为达到此办学目标奋斗。清华大学是这样,北京大学也是这样。浙江大学已经确立了办学目标是办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办学目标,就要为此目标去努力进一步落实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具体目标,去设计教育改革思路和措施,同时也必须了解我校与世界一流学校相比的优势和差距,知己知彼,才能准确定位。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科学之一,农学学科则是生命科学中重要而又极具活力的学科。,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学学科的广泛应用,正在极大地促进农学学科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正在由小农生产向着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个以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为特征的新兴农业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因此农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素质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一流大学里,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是精品,是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出类拔萃人才,因此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成为未来的优秀农业和生命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家。面对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入世和知识的全球化,农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进一步深造、求实创新复合型的有个性的顶尖人才,而不是过去的单纯的有理想有知识的农业技术人才。我们学院提出的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为了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适应现在当前和未来农业及生命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和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和调整学院的专业结构;在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以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的整合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努力建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做到出版教材质量高,教学内容新而适用,教学手段现代化、实验设备精良,有足够的优势吸引优秀生源,以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率和拓宽就业领域。
    
    为此,学院经广泛论证提出: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的优质生源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稳步发展研究生办学规模,到2003年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700人以上,使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1:1,并力争在5年内争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5篇。通过提高学院本科生教学质量,使得本学院的研究生生源有近50%以上来自本我学院和全国重点院校的学生,并实现50%左右的生源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学生。
    
    二、思路
    
    经过全院一下的共同研讨和分析,院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学院从本学期开始将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教育工作。
    
    1、继续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好专业的调整和建设,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提高我院本科生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录取率。同时,学院要加大对重点院校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工作力度;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做好工作,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我院研究生。通过讨论,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学院认真研究,为了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发展高新技术有应用型学科专业要求,拓宽专业口径来改造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决定将本科专业除园林专业之外的原有的4个农学类专业调整合并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下设5个培养方向,如作物科学、园艺科学、植物保护学、茶叶科学、应用分子生物学等,使其基础向生物科学前沿延伸,应用向农业科学各学科延伸。在此基础上,系、所要结合面向21世纪人才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专业方向,形成新的专业方向生长点。彻底改革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可考虑其必修课原则上都由教授主讲,由其负责组织课程小组完成该门课程的讲授,并保证质量。各所负责开设限定数量的符合社会需要与发展的方向选修课,并考虑与研究生的衔接。培养计划反映学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并在课程结构、调整、设置上得到保证,对课内外结合作统筹协调安排。
    
    探索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新模式。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做好研究生优质生源的工作,在今后5年内,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着重抓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在稳步发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争取在3年内形成合理的规模。到2003年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700人以上,使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1:1。研究生继续做好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选拔推荐工作。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可以克服目前博士生学制对创新型风险课题及博士论文质量的负面影响。研究生招生继续向有学术活力和创新性的导师及研究群体倾斜。通过交叉学科培养创新型的优秀研究生。在今后几年中,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要开展与浙江大学基因组信息学研究所(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的合作,把我院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与目前迅速发展的生物信息学科结合起来。逐步实施以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建立农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质和论文质量。
    
    加强院、系、所三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使其水平、素质能适应于贯彻和落实自身的目标所制定的规划、政策,能有力地组织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2、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本科生教学既是普通教育的高级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科教育质量直接制约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向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提倡拓宽基础,加强通识,提倡学科交叉。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3、切实加强课程体系改革,组织教学骨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试验,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实外语教育,动员、支持、资助一批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及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一批网络课程课件和多媒体课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现代化。
    
    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平台课程建设,以本科生为重点,重点突出浙江省、华东地区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内容;开设围绕设施农业,开设一组体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科学前沿领域内容的课程。课程性质应为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讲座和讨论课,初步计划的课程类群是:植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类。学院从院长学科建设基金中拨出经费资助平台课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教学业绩点;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把课程门类计划确定后,在学院将通过在学院内外招标的方式,聘请有关教师审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大纲。在2年内建设学院通用的本科生平台课 10门,硕士生平台课3-4门,博士生平台课2-3门。学院平台课形成后,将列为全院的公共学位课程。在今后2-3年内,每个二级学科在研究生的主要专业课中至少有1门课以英语进行教学,如果有可能和必要,同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每个研究生都必须选修1门以英语教学的专业课。要求我院各个二级学科在2001年秋季提出1门以英语教学的专业课及课程建设计划。
    
    4、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科生把从低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作为切入点,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研究紧密结合。从2001级开始,导师制从一年级开始实行。继续研究生德育导师和党建工作。加强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倡导教书育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学院的学术环境,教师风范和学生风貌是构筑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要想方设法活跃学术思想,弘扬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以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每一位教师有责任培养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学生风貌。
    
    5、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学院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创建和完善一流的教学条件,并使之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加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管理和改革,按照“共用、通用、实用、先进”的方针,建设教学实验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和现代农业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培养、引进一流的师资力量,逐步建设一流的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全院竞聘,推出几门研究生公共平台课,作为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本科教育通过“名牌课程”建设,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
    
    6、改革招生制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提高一次就业率,重点抓好优质生源工程,农学院广大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允许我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本科招生,与浙江大学统一招生,不降分;名额保持190(包括园林);按院大类统一招生,第五学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主攻方向。研究生生源要力争50%来自全国重点院校。
    
    7、加强学院布局建设。
    
    8、加强考核制度建设,健全和严格教风建设和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包括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师调停课规定等。努力作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各院系均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上课前的试讲制度和听课制度。做好导师与学生的“导师制”考核与管理,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升等晋级中。
    
    三、主要措施
    
    (一)、研究生教育
    
    1、做好研究生优质生源的工作
    
    通过提高我院本科生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录取率。同时,学院要加大对重点院校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工作力度;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做好工作,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我院研究生。
    
    2、大力加强优秀博士生培养
    
    (1)继续做好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选拔推荐工作。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可以克服目前博士生学制对创新型风险课题及博士论文质量的负面影响。问题是目前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选拔机制主要是根据考生的成绩或硕士生课程的成绩,有一定的片面性。今后需要增加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性和科学进取精神的评价。
    
    (2)研究生招生继续向有学术活力和创新性的导师及研究群体倾斜。
    
    (3)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的优秀研究生。当今,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往往来自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农业学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一定要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紧密结合。
    
    (4)对研究生发表高质量SCI论文进行奖励。
    
    3、逐步实施以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我院作物学和园艺学一级学科已计划实施以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办法,在一级学科下设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打破现有二级学科的分隔,加强与新兴学科的融合和交叉。
    
    4、研究生课程改革
    
    (1) 建设学院通用的研究生平台课程--学院通用的研究生平台课程是指可供2个以上的一级学科研究生选修的,体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科学前沿领域内容的课程。课程性质应为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讲座和讨论课,有利于研究生拓宽基础和从事创新性研究,完成高质量论文。我院第一批建设的课程是:植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农业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学。已经经过教师申报、学院学术委员会评议通过。今年内将组织以上课程的主讲教师讨论课程大纲、教材建设。要求在2002年秋季向全院研究生开课。
    
    学院计划通过这一途径,在今后2年内建设学院通用的硕士生平台课3-4门,博士生平台课2-3门。学院平台课形成后,将列为全院的公共学位课程。鼓励研究生选学院平台课替代专业学位课,并规定研究生必须选一门学院平台课。学院从院长学科建设基金中拨出经费资助平台课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教学业绩点奖励。
    
    这一工作的目的是:①体现研究生教学宽基础和前沿性的要求,扩大研究生知识面;②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淘汰过时和陈旧的研究生课程;③把二级学科以下按研究方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作为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内容,不再以课程设置,逐步改变我院研究生课程门类过多的局面。
    
    (2) 开设以英语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在今后2-3年内,每个二级学科在研究生的主要专业课中至少有1门课以英语进行教学,如果有可能和必要,同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每个研究生都必须选修1门以英语教学的专业课。要求我院各个二级学科在2001年秋季提出1门以英语教学的专业课及课程建设计划。
    
    5、研究生论文质量
    
    我院拟对研究生论文提出如下要求:
    
    (1)博士生:2001级以后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需在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或在学校规定的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学校要求A类2篇)
    
    (2)硕士生:2001级以后的硕士生在申请学位时,要在学校规定的一二级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或在学校规定的B二级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学校要求B类1篇)
    
    (3)以上发表的论文应该是以浙江大学名义、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7、加强读书报告等培养环节,通过各种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质
    
    目前的问题是:由于近年来研究生人数增长较快,由于时间限制使得研究生的读书报告制度流于形式或不能很好地坚持。因此设想对我院的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予以保证。
    
    (1)建立农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由学院研究生会和博士生会的学术部组织实施,每学期2次左右,每次时间半天,组织5位研究生报告。聘请4-5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到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在研究生评优评奖和考核中将作为加分项目。
    
    (2)每个研究生在中期考核之前应该在二级学科研究所作开题报告和1次以上学术报告。由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负责考核。
    
    (3)建立在研究小组或导师指导小组层面定期的学术讨论会制度。每个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做2次以上读书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4)从2001级起,所有的研究生必须要有1次学术报告以英语报告和交流。
    
    (5)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学者的学术交流。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报告会,每个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要出席4次以上。由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二)、本科生教育
    
    1、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提高为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健全和严格教风建设和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包括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师调停课规定等。努力作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各院系均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上课前的试讲制度和听课制度。
    
    (2)加强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倡导教书育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学院的学术环境,教师风范和学生风貌是构筑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要想方设法活跃学术思想,弘扬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以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每一位教师有责任培养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学生风貌。
    
    (3)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符合学院目标定位的要求,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优化组合的高质、高效的一流师资队伍。
    
      2、规范教学管理 通过 “教育研讨会”的大讨论,大家更进一步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感到教学改革要继续下下去,特别是要良性运行下去,主要困难不在教学系统内部,而在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等。
    
    在本院范围内,讨论后认为,应当加强院、系、所三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使其水平、素质能适应于贯彻和落实自身的目标所制定的规划、政策,能有力地组织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1)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包括开学前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及不定期检查。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方法。加强教学督导组的工作,通过督导员听课,及时了解师生情况并向教务部门反馈教学和教学质量问题。
    
    (2)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学信息反馈工作,不断完善教学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出台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系列措施和办法,加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的监控。
    
    (3)院、系、所各级领导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要求院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系、所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听课要详细填写记录。听课要作为各级领导考核内容。
    
    (4)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适应、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内容。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检验教学成果。
    
    3、课程建设与教学。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集中体现了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我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要做到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建设成果明显,授课质量高,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优质课程;有能反映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高水平教材与相关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较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条件,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交往。
    
    (1)本科教育阶段要在重视培养学生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将来的课题,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来作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重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自主且综合的思考而后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使学生能从与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已的知识和人生。通过教给学生各关联学科的关系、学术和个人的人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能主动探索、解决课题的基础能力。
    
    (2)为了培养学生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要在充实外语教育、促进海外留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国际社会重要课题的认识,并通过各种训练培养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
    
    (3)实施新世纪教改计划,组织教学骨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试验,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动员、支持、资助一批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及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建设一批网络课程课件和多媒体课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现代化。
    
    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建设。学校是否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是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保证必要的基本教学条件情况下,特别要强调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发挥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在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能给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较好的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软硬件等),对培养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当特别注重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的建设。
    
    (1)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研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中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2)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全面改善教学环境条件。每年在学院学科建设长基金中列入一定资金改善教学条件。
    
    (3)加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管理和改革,按照“共用、通用、实用、先进”的方针,建设教学实验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4)继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了解学科、早与教师接触,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同时,做好导师与学生的“导师制”考核与管理,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升等晋级中。
    
    5、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校教育讨论会精神和农学院发展的要求,学院提出要加强和拓宽基础理论知识,追踪学科前沿,开拓和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鼓励并优先支持学科覆盖面宽,内容适应性强的新课程。同时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在全院作物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学、园艺科学、茶叶科学等专业方向,以及园林专业中,首先创建20门名牌课程,主要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名牌课程的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先进性,覆盖面宽,内容适应性强,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具有鲜明特色,或用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并采用双语教学。
    
    6、加强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我们既重视他们的理论教育又要注重他们动力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鼓励师生申报校大学生挑战杯和SRTP科研训练项目,并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行,直至毕业。学生通过与导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在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获得具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奋发学习的自觉性,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选择发展方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议方案
    
    1、新专业教学计划最低毕业学分暂定为160。
    
    2、学校定必修、选修学分现尚未确定,因此只能基本按原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暂定,只把微积分从6学分提高到9学分,把校定选修课由12学分改为10学分。这样校定必修、选修共计63.5学分。我们的意见是:军事理论和军训合并为一课,学分改为1.5学分;政治课能从14学分减至10学分(交大已减至10学分),这样学校部分的学分可再减少5.5学分,这5.5学分可加到学院选修课去。
    
    3、学院必修课学分暂定为72学分。这一部分主要增加通识课,其中设置“科学与人生专题”主要目的是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给学生讲学,扩大学生知识面,活跃学术氛围,但不计学分。在学科基础课部分里,生物化学由原来的4学分增至6学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学类课程应从专业特点考虑,对其必修课、选修课的名称、内容和学分作统筹考虑,避免重复。
    
    4、学院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和任选课,共计24.5学分。专业方向暂定为14学分,要求在对原有专业课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方向课应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应尽可能设置综合性的实习课,增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解决当前学生的这一薄弱环节。任选课中,希望各系(所)提出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也可以是当前先进的应用技术。
    
    5、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学业与应用生物学领域、应用昆虫和应用微生物等方面,从事技术与设计、应用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6、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农学与应用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参与接受农业生物、应用昆虫、应用微生物等方面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相关业务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生物技术等方面的能力;(2)掌握农学、应用业生物科学、昆虫、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的知识;(3)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熟悉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知识和技能;(4)掌握应用昆虫、应用微生物等生物的发育和发生规律,了解其开发利用的前景;(5)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掌握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6)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以及基本知识;(7)掌握一定的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8)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农业推广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