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发布时间:2001-12-17来源:作者:3425


    新世纪的第一个9月,浙江有15万学子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天之骄子”,比1998年整整多了10万人。
    
    也就在这个9月,杭州、宁波、温州五大高教园区内13所高校同时投入使用,一下接纳学生5万余人,创下历史纪录。
    
    还是这个9月,我省又有一大批设施现代、上规模的初高中新校园相继建成,成为浙江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据统计,今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到历史性的79.85%,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7.67%。
    
    ……
    
     浙江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了如此快速的发展。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浙江经济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这么说,快速发展的浙江经济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教育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投资与消费的大市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一度严重滞后,高考录取率一直徘徊在很低的水平。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教育作为投资重点,希望子女进入高等学府学习。高等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
    
     面对广大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强烈呼唤,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兴建若干高教园区,争取在短期内见效。
    
    原来蜗居于杭城庆春路边的“袖珍学校”——浙江中医学院,“第一个吃起螃蟹”,与企业合作,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到滨江区建立新校区。仅仅过了两年时间,一个总投入2亿多元、占地300亩、国内一流的中医学院矗立在钱塘江畔。紧接着,其他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土地置换、利用银行贷款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增加投入,扩大办学规模。于是五大高教园区横空出世,规划占地面积达3.6万亩,总投资180多亿元。
    
    高等教育的广阔前景,也引来了社会各方的参与。1999年开始,耀江集团先后在宁波、杭州下沙两大高教园区投资7.5亿元,建成后勤设施51万平方米,为8所高校的师生提供食宿等后勤服务。
    
     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我省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直线上升:1998年为19.5亿元,1999年达26.7亿元,2000年增至39亿元,年增长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全省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将高达50亿元以上。
    
     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今年全省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预计高达230亿元。
    
     教育本身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公益事业,但它可以拉动消费,带动一大批产业。有人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测算:如果按一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校舍需要50公斤水泥、100公斤黄沙和30公斤钢材来计算,那仅5个高教园区建设100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就需要水泥50万吨、黄沙100万吨、钢材30万吨。
    
     在省中医学院,我们了解到,一个公费学生每年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加上伙食费共1万元左右。今年全省高校招生比1998年多10万人,由此每年增加消费起码在10亿元以上。
    
    ? 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
    
     对经济来说,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才。
    
     这几年我省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前几年每年只有2万多人,今年则达到了3.72万人。近年扩招的大学生,明年开始将陆续毕业。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涌现,对于快速发展、渴望人才的浙江经济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
    
    不仅人才培养的数量大量增加,而且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生2145人,今年增加到5577人。尽管这些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但毕业时他们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在浙江工作。当全省各地都争相与浙大、浙工大等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校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活水源头。近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科研实力,不惜重金从国内外引进高级人才,数量已超过4000人。目前,全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员1.2万余人。这无疑为科教兴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我省高校“航空母舰”的浙江大学,在我省率先建起了第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科技园内已有高新技术企业80多家,注册资金达到4.5亿元。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市下城区建立的软件科技园,现已有16家公司入驻。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得高校科研和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2000年,我省高校科研经费为7.4亿元,其中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经费占到了总经费的67.8%。这一比例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大学因城市而美丽,城市因大学而扬名
    
     一位参观了杭州滨江高教园区的老干部感叹:“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可如今已建起了这么多所漂亮的学校,时间这么短,速度这么快,真是没有想到。”
    
    一群外省的高教专家在参观了我省的5个高教园区后说:“用大学城这样的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既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又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这种做法值得一学。”
    
    的确,如今无论是到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还是到宁波、温州的高教园区,都会看到一个个绿草如茵的校区、一幢幢平地而起的高楼。在宁波高教园区周围近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各类房地产公司、高科技公司竞相投资。
    
    高校的发展特别是高教园区的建设,正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的投资环境,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品位。
    
    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三大高教园区,已在近1万亩土地上建起了10所高校,入驻学生3万余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因与下沙高教园区近在咫尺而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有人已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关系,来期望杭州大学城与“天堂硅谷”的共生共荣。“学在杭州”,真可谓意蕴深远。
    
     ( 本报记者 朱仁华 金海忠 本报通讯员 金一斌 200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