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基因研究又获新成果。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生物技术研究所已率先在国内独立开发出了目前国际上通量较高的生物芯片之一、容量为13400点的水稻基因芯片,同时还完成了36000余个水稻基因片断的分离、测序和分析,并在国际权威基因库的水稻EST(基因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中发布了20381条EST序列,占总量的19.5%。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行独立建立和开发的水稻基因片断数据库,其中水稻胚乳特异表达基因片断数据库为国内外首创。此外,该所还成功申报了4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专利,建立开发了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分析软件“菩萨蛮”。
“水稻基因芯片开发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平台建立”,是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课题和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999年,浙大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展该项课题后,通过课题组成员李德葆教授提出的模块表达序列标签技术,加快了水稻基因全长的克隆与鉴定,提高了实验效率并且节省克隆基因所需要的科研投入。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一些重要的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包已实行有偿使用,并开始对工业用户收费。因此,生物信息软件开发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浙大这次独立开发的EST数据库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还为改变我国在生物信息数据库和分析系统方面的被动局面作出贡献。而水稻基因芯片的研制成功,将加快新型农产品开发和新型农药除草剂的筛选,为优质、高产、多抗作物育种提供有效手段,为研究分析作物性状特性、机理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