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殷企平副院长访谈录

发布时间:2001-12-18来源: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

浙江大学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层出不穷、举世瞩目的教育科研成果享誉海内外,吸引了无数胸怀大志的莘莘学子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近几年,浙大更出名气陡升,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无疑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重视教育改革密切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结果。"求是、创新"是我们学校的宗旨,也是每个浙大人孜孜以求的优良作风,这一作风是保证我们浙大始终拥有不竭动力的法宝,也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习惯。
    时值学校教改和潘校长致辞之际,我们就教学安排和部分学生权益问题与外语学院殷启平教授作了深刻的探讨。
    在浙大这一学科门类齐全,各类研究力量完备的先进的综合性大学中,外语学院以其严谨的学术氛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直稳居浙大各项指标前沿。到目前为止,学院在学校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基础上,已经在一级学科建立各语种研究所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 个,本科专业 6个;更可喜的是,学院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正发展迅猛,可谓各项形势喜人。面前的殷教授,儒雅,平和。在晨起清冽的秋风中,他以亲切的微笑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首先,笔者就众人瞩目的焦点:外语学院是否会搬到新校区,向殷教授进行了证实。
    据他介绍,三墩新校区无论从面积,设备等来看都是一流的,将会配备有先进的语音实验室和各种多媒体。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有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师资力量的调整。鉴于外语学院小班教学的模式,外教能否在经贸专业和英本专业间公允分配似乎早在四校合并外语学院 正式成立后就存在着。目前的二,三年级经贸专业平均每班就有3个外教,而英本平均只有1个。
    莫非是学院偏理轻文造成师资失衡?
    殷教授解释个中缘由:这样的分配是因为两专业属于不同的系别。外教的调配多少是由该系的教学组来决定的。今后会尽量做到公平。他指出,第一,外教不一定是英语学习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相对而言,他们不如本国老师那样会细致地纠正学生句子中的语法错误或提醒学生要点,很多同学误认为外教上课活泼,气氛热烈,但真正的收获并不多。地道的口音是很重要,但掌握重要的语法结构和扎实的阅读,分析功底,也是外语学生不可忽视的素质。其次,外教往往缺乏对中国本土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了解和认识,不喜欢局限于教科书,强调自主,以自己的方式教学。再次,如果遇到不是很负责的外教,无疑会给学院与其签订合同等环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外教的选择和调配,学院是慎之又慎。
    除了外教的问题,笔者又与殷教授就关于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此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政策,指明大学教授在一周内要给本科学生授课多少的硬性规定。本院在以后的教改中,会开设更多的教授讲座专题。话题一般由同学中广征的建议中得来。至于其他加强彼此沟通的形式,院里会在这方面多多探索。殷教授补充说,学习外语,老师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会创造,发掘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quot;自救"法,自己创造学习外语的氛围,比方说学校和六公园的英语角,要不就找个固定的partner,练习口语等;主动问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激进和主动.
    其次,在教改中作为重头戏的学分制改革就包括完全自主的课程选择.当然,就目前的教育大气候下作到完全自主尚有一段距离.殷教授对此认真听取了笔者收集的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同学认为现用的教材过时了,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也就无法体现知识的更新和时效,这类教材如精读,口语和听力等;有些同学反映二外课程太少,有种"吃不饱"的感觉,况且外语学习的周期规律也不允许一星期两节课时;还有就是针对全校性的公选课的选择,一些课程真的是嚼之如蜡,大可压缩至每学期一门,腾出来的时间可向选修课发展.
    殷教授认为所谓的有些课多余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要看是教材还是教师的问题,同学大可直接向任课老师反映,或者改进教学方案或者另选合适的教材.至于二外的课时的分配.由于浙江大学对学分有个总的控制,所以不便学院做压缩或顺延的调节。自然这是教育者的疏漏,校方并不是很了解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外语专业因其语言环境和实际操练的原因和其他专业有诸多的不同,外语操练在授课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比较费时的.他非常了解同学对二外课程太少的呼声,但因学校方面对整个总的学分有个全盘的规划,再加上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开设,本身专业的同学实践课时已少,再减少二外这类课时的数量,似乎真的与外语教学的初衷相悖,所以他建议这种实践的时间保证也只能有同学们自己在课余时间"找食吃"了。
    再者,少数语种的同学普遍反映院方的教学大纲倾向于英语专业,少数语系不仅在交流和沟通上脱节.而且缺乏院方的关怀,产生了失衡和被忽视的感觉.近期即将拉下帷幕的外语节便是很好的反映.大多的活动安排都是英语操一把手,外语节几乎成了英语节。
    殷教授听闻,当即指出这是院方工作的失误.但外语节只是一种活动形式而已,少数语种同学同样可以参加其中的各项活动,以提高自己外语的整体水平.假如英语的活动比较多,可以以少数语种不参赛只是表演的形式参加.毕竟学习外语的机会是均等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外语节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而且少数语种的特殊性,搞活动规模可能会小,但还是办出特色的,如日本的文化讲座,就非常吸引别系学生。总之,他会尽量向各个语系老师反映,确保外语学院学生在专业方向上不会感到丝毫孤立和离群。
    最后,殷教授中肯地谈到了学院学生的毕业去向及他对同学的希望。外语学院就业情况在全校各学院中历来是相对不错的,方向主要是政府部门,省外办等外事企业,旅游部门及外资企业,还有高校任职,或考研。谈到考研,他非常希望本院学生多多报考自己学院的研究生,尽管目前外校考进来的不是很多。他认为,外语学生总体有两个薄弱环节,即是辨别能力和知识面。要避免知识过于单薄,在扎实打好语言功底的同时,也可以涉猎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和领域,向高层次发展,在压力中寻找快乐,外语学生克服薄弱的交际技能,做到"输入"与"输出"平衡,可比方一百万字的阅读量,保持一万字内写作,坚持习作的同时最好请好手修改,学会"模仿"与"对比",亿万字的模仿。浙大的进步是学校和学生双向努力的结果,作为浙大主人的全校学生是把握浙大命运和未来发展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学生为了自身的权益,积极踊跃的发表意见与建议,正是促进学校办学子量不断提高的最简单,最可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正是"求实创新"的最佳途径与最生动的体现。
    浙大的学生是浙大的主人,作为新世纪的优秀青年。自主意识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是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有志青年必须具备并应有意识培养的素质。所以我们要义无反顾的顺应这种潮流,就应该给每位浙大主人提供最自由的空间,最广阔的舞台,让各种言论得到最充分的发表与交流,只有激励在这个基础上,校方才能集思广益,了解到方方面面的最真实的呼声,才能加强学校各层的联系使浙大作为一个真正有机的集体健康有效的运转。
    笔者结束了这次难得的采访后,相信学院在教改的过程中,会认真地考虑同学反映的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作为浙大生力军的外国语学院,一定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