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潘杰“科研合作倡议”在杭城高校引起共鸣

发布时间:2002-04-03来源:作者:2764


    ———科学家不应该是“单干户”
    
    打破成见,资源共享。本报4月2日刊登的浙大教授潘杰发出的“科研合作倡议书”,引起了杭州各高校科研人员的共鸣。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科学家不应该是“单干户”,在科学研究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确需要加强合作。这样的合作不仅适合于研究基因工程技术,事实上,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这种合作。
    
    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筱祥教授对科研合作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她说,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划分,一方面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科研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像牛顿那样一个人就能找到一个伟大的发现已经是不太可能了。任何一点对人类有益的贡献,肯定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况且牛顿自己也承认,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如此成就的。
    
    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筱祥教授长期从事着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工作。今年年初,她和浙大医学院、化工学院等8个学院的十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级专家、学者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进行一些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她说:“我只研究药物筛选和评价,事实上,在整个新药的开发中,我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环。在我的前面和后面,涉及许多的学科和领域,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所以,我们渴望加强多学科背景学者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俞晓梅教授认为,潘杰教授提出的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她说,科学研究如果相互独立、互不通气,那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有些还是浪费。因此,加强科研合作很有必要。现在,一两个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搞科研的这种传统的科研合作模式还比较多,事实上,这种模式已不太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了。
    
    目前,俞晓梅教授是我省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她和20多名科研人员团结合作,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运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DJ塔板系列产品,至今已获得两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两项美国专利。
    
    当然,对于科研合作,高校的科研人员也谈了各自的一些顾虑。一位搞力学的教授认为,目前,在管理体制上都强调第一发明人,在评职称时都强调第一作者,这种情况实际是不鼓励搞科研合作。因为一合作,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第一”了。
    
    另外,许多科研人员也认为,搞科研合作还需要奉献精神。这里一方面需要学科带头人尽可能把一些分配问题考虑得仔细些,另一方面,还需要科研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没有这一点,良好的科研合作也是不可能的。
    
    (记者 金海忠) 200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