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合作,大科学需要大合作,这已被科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浙报4月2日和3日刊登的浙大教授潘杰关于科研合作的倡议及在杭高校两位专家教授对这一倡议的反应,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这些来自基层的科研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吁,反映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新的科研价值观,也切中目前高校和科技界所存在的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战线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经济与科技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依然存在。管理体制的束缚,使得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由于条块分割、运作机制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阻塞而难以开展。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内部,许多学科仍拘泥于各自狭窄的空间封闭式发展,课题重复、信息封锁,“夫妻店”、“单干户”现象屡见不鲜。
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单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日益加深,使得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任何一门学科只有从其他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上汲取营养,才能形成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在多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下实现的,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倡导科学的协作精神,开展跨学科的研究,这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要求的。倡导科学的协作精神,联合攻关,自主创新,不仅是专家学者之间的事情,还是当代科技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现在,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各门类的学者组织起来,进行跨领域的大型综合研究,解决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而使自己处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因此,在我国要实施不同学科的学者联合攻关,倡导科学的协作精神,首先要打破阻碍学科合作的壁垒,摒弃门户之见,跨组织多学科攻关,自主开发创新,从优化学术梯队结构的角度,实施教学、科研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建立开放性、融合式的学术活动模式,从职称评定、成果评价、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形成一个有利于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层次的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团结协作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团队合作、鼓励创新、攀登高峰的有效激励机制。
(欣文) 200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