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华人儒商 浙大演讲

发布时间:2002-04-12来源:作者:3080


    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留学、工作去了,中国人在国外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文质彬彬的学者怎样锤炼成一介儒商?日前,在浙大西溪校区的邵逸夫体育馆,几百名大学生听到了精彩一课:主讲人徐彬,是老杭大政治系的教师,如今的名片是美国华纳摩尔国际集团的总裁。
    
    徐彬1992年到了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3年后留在国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到现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一家咨询公司总裁,他靠什么真经?
    
    “关键是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哥伦比亚大学,我从事的是中国党史研究,接触到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但当3年的学习期结束,我决定留下来时,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到餐馆打工,当晚脱下鞋子,发现满脚的血泡,胃饿得抽筋,我不知道服务员是晚上10点才能吃饭的。更糟糕的是,我笨手笨脚,总是记不住酱油、蒜粉、醋的摆放位置。终于有一天领班说:‘你不适合这个工作。’”“第二个工作是和朋友合伙送邮件。我们不熟悉地形,闹了很多笑话,一周下来,我们开的车收到了3张罚单,罚了70多块钱。”
    
    “我还干过营业员、发货员,在监视器下,我战战兢兢,而老板随时都会像狼一样冲出来。我发货经常少一只或多一只,最简单的‘一打’我也会把它算成23。一次老板咆哮说:‘你怎么笨得连狗都不如?’”
    
    “恰巧那时,我正在办理移民加拿大的手续。美国这样的代理机构很多。但我发现他们的服务素质非常低,于是我决定办一家高素质的移民咨询公司,租的是靠马路的民宅,办公室惟一的‘高档’用品是一台不能开机的电脑———从垃圾箱里捡来装样子的。”
    
    “我记得第一次签下合同,我的手在抖。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我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不久以后,我搬进了象征公司实力的世贸大楼。”
    
    还有什么比亲身的经历更有说服力呢?徐彬最后留给大家一句名言: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你的优势会发出惊人能量。(记者兰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