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的前提下,主动面向国家需求,自筹经费一百多万元调查滇池环境恶化原因。这样的事在国内并不多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正在做一件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冒险”的事:由实验室自筹经费150万元、自设项目开展“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作为具体支持,南京土壤研究所匹配30万元经费帮助项目投资上马。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实验室实际上的负责人、常务副主任蔡祖聪办事有些冲动。他们私下嘀咕:万一后续支持跟不上,看你蔡祖聪怎么办?
这些说法,蔡祖聪都知道,但他一点都不在乎。他不相信这样一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有着重大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课题会得不到国家的支持。他对自己的判断力有十足的把握。
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的滇池,水质还相当不错,生物多样性良好。污染加剧是90年代的事。这个时候,滇池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湖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草海水质发黑发臭,水质超出V类水标准,特别是氮、磷浓度很高,分别达到7.5毫克/升和0.19毫克/升,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整个草海以凤眼莲为优势群落,鱼虾罕见;滇池外海水质恶化,已超过IV类水标准,氮、磷浓度分别达1.5毫克/升和0.14毫克/升,原本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从种类、分布、数量到演替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前所未有,一些敏感水生生物群落灭绝或濒于灭绝;大型水生植物面积急剧减少并向浅水区迁移,群落小型化,耐污水生生物成为优势群落,“水华”大面积、长时间出现,鱼虾锐减。水质恶化已经对昆明市的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自来水厂被迫停产或另寻水源,城市水危机日趋严重。
对滇池富营养化的控制耗资巨大,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投入的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强大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了昆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苑隧道工程的相继建成运行,草海清淤工程顺利完成,滇池周边生活和工业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系列水环境治理项目如养鱼除藻、养草去污、污泥曝气等正在进行。但遗憾的是,滇池富营养化表征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华”仍大面积、长时间出现,外海情况尤其不容乐观。
已采取的多项措施遭到质疑。蔡祖聪的机会来了。
几年前,蔡祖聪曾作为中国科学院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招标项目投标负责人之一,主持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投标。这次投标使蔡祖聪对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他认真分析了已有的各种方案,坚信之所以这许多措施未能奏效,是尚未弄清长期以来造成滇池水体大面积污染的根本原因。他发现,尽管围绕滇池治污的课题已有不少,但有关滇池污染的基本资料仍然不足,污染物在滇池中的生物利用、释放、固定、转化等基本过程研究薄弱;滇池水体中污染物在沉积物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系统性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蔡祖聪甚至发现,时至今日,还没有谁对滇池水体污染负荷中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贡献份额进行过系统研究。治标不治本,当然得不到预想的治理目标。
蔡祖聪认为,如何解决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这个重大科学问题,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东南亚诸国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指导性和国际性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
杨浩研究员是蔡祖聪的同事、“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他向记者进一步阐述了蔡祖聪的想法。他说,要科学解决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滇池污染的真正原因,揭示所谓的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贡献率,根据污染源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用到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优化“一箭双雕”。
据介绍,“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将本着国家需求与科学问题紧密结合的原则,实施大跨度学科交叉,拟分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个层面着重开展滇池沉积物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滇池流域陆地—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氮磷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的研究;第三个层面是控制入湖氮磷和污染物再循环技术手段的研究。
项目力争回答的问题个个触及滇池污染的关键:目前滇池的污染状况究竟如何;是如何造成的;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贡献率各是多大;近数十年来滇池污染的程度是如何变化的;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滇池,其效果究竟如何;滇池流域陆地-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氮磷和污染物是如何输移的,其规律怎样,可否提出减少排入水体的思路;以及治理滇池污染的技术可行性问题等等。
他们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优势,在专题研究和试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综合和集成,从而最终揭示滇池环境质量恶化的机理,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的依据。
据悉,目前,这个项目的基础战役——采用GIS定位、平均以1平方公里采集1个沉积物和水体样本的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正在做一件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冒险”的事:由实验室自筹经费150万元、自设项目开展“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作为具体支持,南京土壤研究所匹配30万元经费帮助项目投资上马。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实验室实际上的负责人、常务副主任蔡祖聪办事有些冲动。他们私下嘀咕:万一后续支持跟不上,看你蔡祖聪怎么办?
这些说法,蔡祖聪都知道,但他一点都不在乎。他不相信这样一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有着重大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课题会得不到国家的支持。他对自己的判断力有十足的把握。
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的滇池,水质还相当不错,生物多样性良好。污染加剧是90年代的事。这个时候,滇池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湖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草海水质发黑发臭,水质超出V类水标准,特别是氮、磷浓度很高,分别达到7.5毫克/升和0.19毫克/升,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整个草海以凤眼莲为优势群落,鱼虾罕见;滇池外海水质恶化,已超过IV类水标准,氮、磷浓度分别达1.5毫克/升和0.14毫克/升,原本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从种类、分布、数量到演替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前所未有,一些敏感水生生物群落灭绝或濒于灭绝;大型水生植物面积急剧减少并向浅水区迁移,群落小型化,耐污水生生物成为优势群落,“水华”大面积、长时间出现,鱼虾锐减。水质恶化已经对昆明市的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自来水厂被迫停产或另寻水源,城市水危机日趋严重。
对滇池富营养化的控制耗资巨大,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投入的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强大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了昆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苑隧道工程的相继建成运行,草海清淤工程顺利完成,滇池周边生活和工业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系列水环境治理项目如养鱼除藻、养草去污、污泥曝气等正在进行。但遗憾的是,滇池富营养化表征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华”仍大面积、长时间出现,外海情况尤其不容乐观。
已采取的多项措施遭到质疑。蔡祖聪的机会来了。
几年前,蔡祖聪曾作为中国科学院滇池农业面源污染招标项目投标负责人之一,主持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投标。这次投标使蔡祖聪对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他认真分析了已有的各种方案,坚信之所以这许多措施未能奏效,是尚未弄清长期以来造成滇池水体大面积污染的根本原因。他发现,尽管围绕滇池治污的课题已有不少,但有关滇池污染的基本资料仍然不足,污染物在滇池中的生物利用、释放、固定、转化等基本过程研究薄弱;滇池水体中污染物在沉积物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等系统性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蔡祖聪甚至发现,时至今日,还没有谁对滇池水体污染负荷中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贡献份额进行过系统研究。治标不治本,当然得不到预想的治理目标。
蔡祖聪认为,如何解决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这个重大科学问题,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东南亚诸国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指导性和国际性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
杨浩研究员是蔡祖聪的同事、“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他向记者进一步阐述了蔡祖聪的想法。他说,要科学解决滇池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滇池污染的真正原因,揭示所谓的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贡献率,根据污染源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用到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优化“一箭双雕”。
据介绍,“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将本着国家需求与科学问题紧密结合的原则,实施大跨度学科交叉,拟分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第一个层面着重开展滇池沉积物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滇池流域陆地—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氮磷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的研究;第三个层面是控制入湖氮磷和污染物再循环技术手段的研究。
项目力争回答的问题个个触及滇池污染的关键:目前滇池的污染状况究竟如何;是如何造成的;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贡献率各是多大;近数十年来滇池污染的程度是如何变化的;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滇池,其效果究竟如何;滇池流域陆地-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氮磷和污染物是如何输移的,其规律怎样,可否提出减少排入水体的思路;以及治理滇池污染的技术可行性问题等等。
他们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优势,在专题研究和试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综合和集成,从而最终揭示滇池环境质量恶化的机理,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的依据。
据悉,目前,这个项目的基础战役——采用GIS定位、平均以1平方公里采集1个沉积物和水体样本的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