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光电系教授 董太和
我于1986年72岁时离休,当昔年师友们欢送我离休并要我赠言时,我就说了三个“后”字——后生可嘉、后继有人、后来居上!不是吗,最近有机会到修缮、布置一新的教学大楼来仔细看一下,墙上挂满了新成果、室内布满了新设备、人际充满了新精神,而教与学更充满了新进展、新课题、新内容。深感今日的兴盛情况,以早先任何一个年代的成就与之相比,已难以道里计!
1948年,我离武汉大学应金华英士大学之聘,担任机械系主任。1949年5月间,金华、杭州、上海相继解放,我在6月初就应南下的老同学之邀到上海参军,从事新中国第一代海军的技术建设工作。而英大也于此时并入浙大。
1952年暑假,浙大物理系何增禄教授专程到上海访我,告知在光学界专家的建议下,在浙大机械系内设立“光学仪器专业”事已经落实,要我回校执教,相约以我在武大、英大开过的“计测工具”的讲义为基础,先编写一部分有关光学仪器的教材作准备。我乃于1954年底回校,重登教坛,与光仪教育结下终生不解之缘。
光、光、光,之为用大焉!人类活动不可一日没有光,万物生长也不可一日没有光。世界之所以为世界,就在于它有了光,才能把大千世界如实地反映在人的视觉———思维系统中,然后才能办一切事!
也为此,医学家和光学家千百年来,都以如何使盲者复明作为自己的第一职志。我们光仪系可以自豪的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国内理工校院中第一个开设“生理光学与视觉功能实验室”和“生理光学”课程,一时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交流中心,也有众多国外专家前来访问。这个实验室也培养了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还有慕名而来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法国博士来研究视觉系统的电生理学(这位博士后现在美国担任教授职务)。
1955年暑假前,高等教育部有将光仪专业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划,而哈工大的校长也及时到校与刘丹校长及何增禄教授等晤面。经多方面的研究和权衡得失,认为还是在浙大办此专业为宜,但浙大要为哈工大培养进修教师及分配第一届毕业生去哈工作。所以光仪专业迁哈之议,就此结束。
之后,浙大光仪系不仅接受哈工大的进修教师,也陆续接受许多大学和专业机构的来人进修。浙大开了中国光仪教育的先河。
1952年第一届入学的22名学生中,除一名中途退学和一名选拔出国外,其余20名全部经国家考试答辩后毕业,由于多数毕业生成绩突出,受到国家考试委员会专家们的赞誉,新华社浙江分社发出这一消息后,“浙大光仪系”从此广为人知,并成为全国优秀高中生向往的殿堂!
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配到亟需此项人材的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和著名大型光仪工厂,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故学校决定除扩招外,还先从机械系其他专业转一班30名二年级生到光仪专业,以加速人材的培养。更鉴于光学仪器分支众多,于是学校在1959年决定将光仪专业由机械系拆出,扩大为“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增设多个特定性的专业,特别加强光电子学及物理光学的基础。
1956年,浙大光仪系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高等学校仪器专业座谈会,探讨了仪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为仪器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1957年暑假起,我因编入“另册”,直到1978年初因“改正”才重上教坛。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我以博士研究生导师称号。有学者安慰我说:“委屈你了,迟上了一班车!”我曰:“吉人自有天相,否则我这类另册人物,永远上不了车的!”1985年在光仪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国家批准建立“光仪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使我及时在预定离休之前招入博士后,一位是前述的法国博盖教授(或许这是浙大的第一个外国博士后),和另一位现在美国而荣任母校浙大客座教授的黄德欢教授。
有老朋友来信问我:“廉颇已老,还健否?”我答曰:“廉颇虽老,还能安步当车,上下公车,不用人扶,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耳聪目明,脑袋的灵敏度虽已比不上‘486’,但还可与‘286’一比,只是廉价买来的二手货‘富士575’笔记本电脑速度实在太慢,且待我‘十年生聚’后,买一部时新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