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蒋斐还珍藏着那份《我们的誓言》。
1952年8月26日。海宁观潮大堤,江上红日初升。“我们在最壮丽的建设事业面前宣誓——把一切献给祖国,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哪里艰苦,我们就要求到哪里作战!”领头宣誓的胖小伙涨红着脸,热泪纵横。
昨天下午,坐在杭州玉古山庄的大厅里,孙参感慨万千。这位当年领头宣誓的胖小伙今年72岁了。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聚会。这可能不是杭州最老的同学会———浙江大学化工系52届(48、49级),毕业至今50年。但应该是最牛的同学会———49级40来人一个小班,出了三位院士,还有两位两次获院士提名,他们不负当年誓言。
昨天是这场最牛的同学会报到的日子。流亡中——逃到哪里都要上课
这批大学生都是1948年、1949年两年进校的,他们的中学生活和抗战、流亡联系在一起,在战火纷飞中东奔西走,只为了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73岁的蒋斐现为浙大材料化工学院教授,她的流亡中学经历在同学中极具代表性。
1943年正值抗战,当时沦陷区的每个省都办起了一所流亡中学,依序排列,湖南省是国立十一中。这时蒋斐小学毕业,13岁的她告别父母,一人坐了两天汽车赶到衡阳进了十一中。第一次逃难是初二上学期,她记得清楚,那天正在上课,突然传来消息,鬼子打过来了,离这里只有20里路,赶紧跑!
学校郑重告诉学生,别的东西能带多少就带多少,课本必须全带,不管逃到哪里,坐下来就要上课。蒋斐人小,一条被子剪下一半打包就走,晚上翻山,她和另一个小女生丢了被子,又走不动,急得大哭,亏得一个高中男生帮她们背东西过了山。湘西多土匪,校方把一点钱藏了又藏,还是让土匪给抢去了,1000多名学生开不了饭怎么办,教导主任是当地人,他回家卖掉所有田地,换回钱来给学生开了饭。
在山那边安顿下来,条件很艰苦,晚上睡觉地方太小,每个人都只能侧着睡,否则地方不够,铺盖卷晚上睡觉,白天捆起来放在腿上就成了书桌,老师们赤着脚讲起读书救国的道理,孩子们还不太懂,但都知道发愤学习,有书读太不容易了!
家长早和学生失去了联系,都不知道对方的生死和下落,学校就是学生的家,同学就是兄弟姐妹。蒋斐现在还记得,有年冬天天冷,有些男同学没棉袄,老师就买来棉布棉花,教女孩子们为同学做棉袄。就这样坚持到抗战胜利才安定下来,蒋斐这6年中学换了5个地方。考大学———我们是真正的赶考
不少学生是1949年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当时还是各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必须跑来跑去赶考。孙参当时报了8个学校: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招、上海交大、浙大、唐山铁道学院、复旦、大同、大夏、大连工学院,这8个学校在上海都有考点,两天考一个,他考了16天。结果除了当时最好的联招三校,其他7校他全考取了,最后选了浙大。
“我们那时高考哪像现在孩子这样娇贵。”杭州高级中学毕业的王贞万说,他当时和几个同学到上海赶考,晚上就铺张席子睡在上海交大教室里,蚊子盯了一晚也照样睡。他记得当时录取名单还登了报,《解放日报》和《浙江日报》都有。73岁的陈正树当时报的4个学校全考上了,选了浙大,“现在想想也不太合理,好多录取名额学生都没去,空占了那些考不上的人的名额。”他说。在浙大———原版书、做浆糊、肉骨头粥
几年大学生活,各人有各人的记忆,学习风气极浓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每个人都是抱着“科学兴国,舍我其谁”的信念在认真学习。
女生当然对上课印象深刻,71岁的任玉芳是从上海南洋中学考进浙大的,进校后她发现没有教科书,只有原版英文参考书,老师上课也不按参考书讲,学生们啃英语、记笔记,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学生自修在老浙江图书馆,自修室还要抢座位,蒋斐记得,每晚都有人在好不容易抢来的座位上埋头抄书,当时资料不多,只有抄回去慢慢看。
王贞万则对勤工俭学印象深刻。勤工俭学分两派,有利用专业知识的,有卖力气的,利用专业知识如做浆糊、肥皂、火漆,他做过浆糊,买来一块块面精,放进沸水中,再加入防腐剂,成了。浆糊散装的,他送到单位,一般一星期去换一次,一次5角钱,一月能挣2块钱,当时吃饭9元一个月。
也做力气活,学校旁有轧米店,王贞万去扛过米,蒋斐则看轧米机。之江校区那边也有事做,放了寒假,就有学生到钱江大桥东边山上敲石子,敲下来自己运到桥对面的萧山,卖给修马路的。
问到什么有趣的事现在还印象深刻,潘家铭想起大学路对面那家粥店,那是学生晚上的天堂,看书到10点多,肚子饿了,呼朋唤友几个人到粥店喝碗肉骨头粥,“真香”!为唤起同学们对往日小吃的美好回忆,组织者特意安排老同学们14日到松木场那儿吃片儿川,一碗在手,旧梦重温。
那时也看电影,潘家铭记得有次一帮同学到湖滨去看一本很有名的苏联电影(可惜忘了名字),回来一路高歌,到底是同学少年的意气。还学跳舞,李贻湫是当时的舞王,还在班上培训同学,华尔兹、三步、四步,“三步现在还会跳”。潘家铭说起来很是高兴。
1952年8月26日。海宁观潮大堤,江上红日初升。“我们在最壮丽的建设事业面前宣誓——把一切献给祖国,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哪里艰苦,我们就要求到哪里作战!”领头宣誓的胖小伙涨红着脸,热泪纵横。
昨天下午,坐在杭州玉古山庄的大厅里,孙参感慨万千。这位当年领头宣誓的胖小伙今年72岁了。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聚会。这可能不是杭州最老的同学会———浙江大学化工系52届(48、49级),毕业至今50年。但应该是最牛的同学会———49级40来人一个小班,出了三位院士,还有两位两次获院士提名,他们不负当年誓言。
昨天是这场最牛的同学会报到的日子。流亡中——逃到哪里都要上课
这批大学生都是1948年、1949年两年进校的,他们的中学生活和抗战、流亡联系在一起,在战火纷飞中东奔西走,只为了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73岁的蒋斐现为浙大材料化工学院教授,她的流亡中学经历在同学中极具代表性。
1943年正值抗战,当时沦陷区的每个省都办起了一所流亡中学,依序排列,湖南省是国立十一中。这时蒋斐小学毕业,13岁的她告别父母,一人坐了两天汽车赶到衡阳进了十一中。第一次逃难是初二上学期,她记得清楚,那天正在上课,突然传来消息,鬼子打过来了,离这里只有20里路,赶紧跑!
学校郑重告诉学生,别的东西能带多少就带多少,课本必须全带,不管逃到哪里,坐下来就要上课。蒋斐人小,一条被子剪下一半打包就走,晚上翻山,她和另一个小女生丢了被子,又走不动,急得大哭,亏得一个高中男生帮她们背东西过了山。湘西多土匪,校方把一点钱藏了又藏,还是让土匪给抢去了,1000多名学生开不了饭怎么办,教导主任是当地人,他回家卖掉所有田地,换回钱来给学生开了饭。
在山那边安顿下来,条件很艰苦,晚上睡觉地方太小,每个人都只能侧着睡,否则地方不够,铺盖卷晚上睡觉,白天捆起来放在腿上就成了书桌,老师们赤着脚讲起读书救国的道理,孩子们还不太懂,但都知道发愤学习,有书读太不容易了!
家长早和学生失去了联系,都不知道对方的生死和下落,学校就是学生的家,同学就是兄弟姐妹。蒋斐现在还记得,有年冬天天冷,有些男同学没棉袄,老师就买来棉布棉花,教女孩子们为同学做棉袄。就这样坚持到抗战胜利才安定下来,蒋斐这6年中学换了5个地方。考大学———我们是真正的赶考
不少学生是1949年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当时还是各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必须跑来跑去赶考。孙参当时报了8个学校: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招、上海交大、浙大、唐山铁道学院、复旦、大同、大夏、大连工学院,这8个学校在上海都有考点,两天考一个,他考了16天。结果除了当时最好的联招三校,其他7校他全考取了,最后选了浙大。
“我们那时高考哪像现在孩子这样娇贵。”杭州高级中学毕业的王贞万说,他当时和几个同学到上海赶考,晚上就铺张席子睡在上海交大教室里,蚊子盯了一晚也照样睡。他记得当时录取名单还登了报,《解放日报》和《浙江日报》都有。73岁的陈正树当时报的4个学校全考上了,选了浙大,“现在想想也不太合理,好多录取名额学生都没去,空占了那些考不上的人的名额。”他说。在浙大———原版书、做浆糊、肉骨头粥
几年大学生活,各人有各人的记忆,学习风气极浓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每个人都是抱着“科学兴国,舍我其谁”的信念在认真学习。
女生当然对上课印象深刻,71岁的任玉芳是从上海南洋中学考进浙大的,进校后她发现没有教科书,只有原版英文参考书,老师上课也不按参考书讲,学生们啃英语、记笔记,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学生自修在老浙江图书馆,自修室还要抢座位,蒋斐记得,每晚都有人在好不容易抢来的座位上埋头抄书,当时资料不多,只有抄回去慢慢看。
王贞万则对勤工俭学印象深刻。勤工俭学分两派,有利用专业知识的,有卖力气的,利用专业知识如做浆糊、肥皂、火漆,他做过浆糊,买来一块块面精,放进沸水中,再加入防腐剂,成了。浆糊散装的,他送到单位,一般一星期去换一次,一次5角钱,一月能挣2块钱,当时吃饭9元一个月。
也做力气活,学校旁有轧米店,王贞万去扛过米,蒋斐则看轧米机。之江校区那边也有事做,放了寒假,就有学生到钱江大桥东边山上敲石子,敲下来自己运到桥对面的萧山,卖给修马路的。
问到什么有趣的事现在还印象深刻,潘家铭想起大学路对面那家粥店,那是学生晚上的天堂,看书到10点多,肚子饿了,呼朋唤友几个人到粥店喝碗肉骨头粥,“真香”!为唤起同学们对往日小吃的美好回忆,组织者特意安排老同学们14日到松木场那儿吃片儿川,一碗在手,旧梦重温。
那时也看电影,潘家铭记得有次一帮同学到湖滨去看一本很有名的苏联电影(可惜忘了名字),回来一路高歌,到底是同学少年的意气。还学跳舞,李贻湫是当时的舞王,还在班上培训同学,华尔兹、三步、四步,“三步现在还会跳”。潘家铭说起来很是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