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强强联合”的重点高校,也因此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关注。如今,三年过去了,组建后的新浙大态势如何,其优势又在哪里?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潘云鹤十分明确地告诉记者,把学科做大做强,是新浙大组建后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浙江大学的优势,也在学科的综合性,其学科之全之强,堪称全国一流。潘校长补充介绍说,浙大现有138个博士点,从数量看为全国第二,但这些博士点分布在11个大的学科门类,如此均匀地分布,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
潘校长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他发现学科有个生态环境,学科与学科间有关联,彼此间形成一根“链”,链与链又接成环,环与环交叉便形成网络。一个学科的繁荣,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同样,一个学科做强做大了,其它相关联的学科也跟着沾光。潘校长认为,学科不过是科学的一种划分,科学是人类研究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划分,学科间实际上是无缝连接,因为自然和社会本身就是个整体,人类将其进行分类研究只是因为对其认识有限和研究起来方便。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有条件而且有必要将其作为整体来研究。这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潘校长认为,学科门类全,每个学科都强,体现出来的就是好的学科环境,浙大最大的任务,便是锻造一个学科优化的生态环境。潘校长举例说,一位中央领导提出问题说,现有的便携式心电图有一本书那么大,携带不便,可不可以将它变小变轻呢?浙大便将科学仪器、生物医疗仪器、电子工程系、集成电路、软件、工业设计造型等专业的教授联合在一起,最终设计出以内存条代替磁带的便携式心电仪,只有BP机大小,随后又在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临床试验,效果非常好。此外,这种学科优化的生态环境对学生成长很有好处。过去培养学生把专业当作生产线,把课程当机床,学生就是产品——一个个零部件。或者把学生领进一条条胡同,让他们研究那胡同墙上的某一块砖。这样的模式过去曾经有用,而现在不行了,今天这个学科还有用,过几年就过时了。因此,培养人才的核心是综合素质培养,即培养手中握有一大把钥匙的多样化人才。以此为目标,浙大从今年暑假开始将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如一个学生刚进校时选的是机械系,后来根据自己的特长转入了计算机系,还可再转入管理系学习。在这样的学科大花园中,学生的发展空间很大,可以自由地发展成优秀人才。
“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有条件进行学科造峰”,潘校长解释说,海内外一出现新的学科,浙大都能找到一大批相应的专家,两者一结合,就能产生新的学科。比如电子商务,就是计算机、经济管理和商务的三结合,该课程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是由浙大牵头编的。又如纳米技术、干细胞等浙大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前者是材料和微型机械的结合,后者是医、农、生物等学科的结合。合并使浙大很多学科形成高原,在高原上造峰,比起在平原上造峰,其优势不言而喻。浙江大学如今正是在高原上造峰,不断创立新的优秀学科,已建立起国家级、校级、学院级三级重点学科。这些新的学科,都是前沿学科,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潘校长表示,学科需要不断地调整。他说,学科是个活的生命体,有生长、发展、繁荣和死亡的过程,有低潮也有高潮,有的学科老了,有的还生机勃勃。如图书馆专业、档案管理专业就一定会被信息资源专业所取代。我国的学科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着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两年前,全国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比计算机专业的还多,这与中国的学科设置体制有关。中国的学科大小,过去是因老师的多寡而定的。老的学科博导多,博士生就招得多,而像计算机这样的新兴学科,不可能在短期内有那么多的博导,于是,博士生就招得少。而社会需求则经常相反,越是新兴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就越大。有个省级研究所的所长向我抱怨,他们已经五六年要不到一个浙大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浙大软件专业的一个毕业生往往有20多家单位要,一上岗月薪就达到6000元至8000元。中国人的脑子那么好,但软件业却不如印度,关键就是缺人才。“平均发展”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大力地、超常规地发展急需专业呢?为什么不想方设法一年培养出十几万名人才来呢?浙大就是想要超越常规,每年培养大量计算机学士、硕士、博士,这不仅是中国需要,而且世界需要。
(文/驻浙记者蒋萍万润龙)2002年5月4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