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信用人生”第一步——浙大学生使用国家助学贷款记事

发布时间:2002-06-11来源:作者:2481


    目前,浙江大学累计有4295名学生申请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总额达2855.63万元。除两人因特殊原因到期未还款外,其余均按时归还,还款率高达98%以上。其中,有14人提前还贷。
    
      只需人格担保的贷款
    2000年8月起在全国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各地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目的是帮助全日制高校中家境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与目前通行的商业贷款、消费贷款不同的是,它无须任何抵押和担保,是基于大学生个人信誉的信用贷款。
    
     校园并非一片净土。个人信誉是否靠得住?助学贷款是否能收回来?社会各界的担心显而易见。
    
    浙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
    
    来自福建漳州农村的浙大法学院学生林达生,家庭比较困难。因为填错了借款期限,今年1月,他突然得知必须归还大学二年级时贷的8000元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日期只剩两天了,即使从家里筹款,也要等上4天。最后一天,林达生向很多同学借钱,先还了这笔贷款。收到家里的汇款后,他立即把钱还给同学。“虽然前后只差了一天,但我把它看成是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这位大三学生说,“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能会毁了我一生的名誉。”
    
    现在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的梁晶,不仅提前还了助学贷款,还将12月28日贷款下发的日子定成了自己的纪念日。她说:“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这是我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后建立的第一笔个人信用记录。”
    
    浙江大学学工部的许老师介绍说,为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安心学业,学校内部推出了“奖、贷、补、免、勤”五位一体的联动助学政策。校内贷学金制度自1995年推出以来,还款情况也十分理想,学生毕业3年内的还款率高达99%。
    
    学会理性安排经济行为
    申请贷款,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浙大许多学生的共识。
    
    许多同学申请贷款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手中这一笔笔贷款,尽管金额不大,却是他们或为了完成学业,或为了进一步培养个人专长,有计划、负责任的经济安排。地球科学系学生何智勇申请3000元贷款,支付攻读双学位所需的额外学费;经济学院的梁晶则是为了考研时的额外花费。
    
    尽管尚未真正踏上社会,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这些年轻人依然将还款看成自己的责任和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机能系三年级的王波来自四川宜宾农村,一家人全年收入只有几千元。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用贷款支付学费,再用获得的奖学金偿还贷款,有计划地弥补了颁发奖学金和交纳学费之间的时间差。“我第一次学会了‘资金周转’。”王波笑着说。
    
    信息系的龚涛,去年一毕业就用自己的第一笔工资还清了贷款,比约定时间提前了4年。这位在杭州一家外资电脑公司工作的小伙子说:“助学贷款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信任和帮助。我早一天还款,更多的人就能够像我当年那样早一天拿到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重树信用从每个人做起
    “我之所以一定要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是缘于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训。”地球科学系研究生何智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何智勇曾经用自己的中行信用卡透支了500元,不经意中,竟然超出了还款期限。当看到银行的通知单上白纸黑字地写着“您的信用额度已由每天提款5000元下降到2000元”时,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有感触地说:“信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要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来自贵州的电气系毕业生郭辉,是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贷学金制度的双重受益者,先后从学校和银行领到了1万多元的贷学金和3000元助学贷款。去年,他毕业后被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录用。尽管规定的还款期限分别是2004年和2005年,但在今年3月,他还是通过电汇的方式,提前还清了所有贷款。
    
    郭辉说,是对比鲜明的两件事情促使他下决心提前还款。一是他的同学毕业后到某公司报到,结果该公司出尔反尔,不仅原先承诺的许多条件全部取消,而且连工资也只有事先约定数目的七成。二是他就职的公司,虽然业务受到国际通信行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但老总依然承诺:签约的大学生一个不退,承诺的工资一分不减。郭辉感慨地说:“走上社会,我们深感失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但是,光埋怨没有用,更不能等。重树社会信用必须靠每个人的努力,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在浙江大学校园里采访,时时感受到一股股清新之风,学校组织的社会信用系列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新华社记者 胡宏伟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