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并校四年增创新优势 新浙大“学科造峰”

发布时间:2002-06-26来源:作者:2801


■文/本报记者 万润龙 蒋萍 特约通讯员 徐有智 摄影/卢绍庆
    
    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水平的重点高校,此举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近四年过去了,浙大是否产生了新的优势?带着问题,记者来到浙江大学采访了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和校长潘云鹤院士。
    
    在学科高原上造峰
    
    校长潘云鹤以“在高原上造峰”作比方,向记者介绍了浙大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他说,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是有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如果说合并前的浙江大学已经形成多个学科的高原,那么,新浙大已经有能力在高原上营造学科高峰。
    
    浙大于2000年底制定了学科“造峰”的5年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要义是:在理工农医等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中,选择25个学科和若干个交叉研究中心,重点投入,配套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使若干个学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力争建成若干个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较大知名度的研究基地,形成一支著名的学者队伍和出一批学术精品论著。
    
    并校后的浙江大学加速了学科的交叉渗透,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以造就更多的学科高峰。学校决策者按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重新组建了21个学院。同时,还组建了光通讯、集成芯片SOC、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微系统、纳米科技、脑与智能学研究等若干个交叉学科中心。这些新的学科,都是前沿学科,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在最近两年的全国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申报中,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6个增加到28个,跃居全国高校首位;二级学科博士点覆盖面从原来的106个增加到138个,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
    
    “学科造峰”使新浙大的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学校科研经费从1998年的3亿元递增到2001年的7.2亿元,目前已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全校理工农医类科研新上项目3000多项,正在研究的项目达到5741项。基础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批准经费4000多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第二位。2000年,该校共鉴定成果12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36项,有5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居全国高校首位。
    
    2001年,学校有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2项获中国高校科技奖,获奖数与北大并列全国高校第一。被SCI和EI收录论文的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发表国内论文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薄弱学科驶入快车道
    
    在浙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环境中,发展得最快的是农学类学科和医学类学科。通过学科合并、交叉、重组,两大学科进入了学科发展的快车道。
    
    与1998年四校合并初期相比,浙大农学类博士点增幅达107.14%;博士后流动站增长了8倍;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无到有,至2001年获得7个;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3个增至6个;科研竞争能力大为提高,科研水平大幅上升,科研经费总数由1998年的2300万元增至2001年的7800万元;1999年至2001年期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在校研究生数从496人增加到1471人。据2002年某高校评估机构评估,浙大的农业学科已名列全国第二。
    
    四校合并之初,浙大医学院的办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学、临床诊治为中心。合并后,该院原有的临床优势学科如传染病学、肿瘤学和外科学得到了持续发展,在院士、国家重点学科等重要指标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原先较为薄弱的基础医学部分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免疫学、药理学等学科各项主要学术指标大幅度攀升。如免疫学研究所自2000年初创办以来,在引进的曹雪涛教授带领下,经过短短的两年建设,以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群体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综合性高水平的学科空间为“学科造峰”奠定了人才基础。海内外一出现新的学科,新浙大就能找到一大批相应的专家。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经济管理和商务三结合的新兴学科,该课程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是由浙大牵头编的。在纳米技术、干细胞等新兴学科,浙大也都走在前列。
    
    众多一流人才加盟
    
    造学科高峰需要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在这方面,浙江大学走了一条捷径。从1999年起,该校决定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各学院院长。目前,学校21个学院院长中有12位是外聘的专家学者,其中既有如国家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贺贤土、陈宜张、沈家骢、洪德元、汪懋华、吴常信这样的两院院士,又有文学大师金庸、经济学家王洛林、管理学家高尚全、法学家李龙、电气工程专家严晓浪等一流的专家学者。三年来,浙大已新增和引进院士6人,聘请长江特聘教授19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职称在副教授以上的海内外优秀人才260余人,其中海外优秀人才60余人。这些一流“外脑”的加盟,使浙大的许多学科走在了世界同学科的前沿,并为“学科造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学科造峰”同步,浙江大学调整了培养目标,在发展战略上实现了由教育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浙大在校研究生总人数已从1998年的5400人猛增至11345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四校合并之初的1∶4.9调整至目前的1∶2.4,研究生规模已进入全国高校前三位。
    
    浙江“近水楼台先得月”
    
    浙大合并之初,浙大负责人曾与浙江省领导笑谈:今天我们拿走你三所学校,明天我们将还给你三所学校。如今,这一承诺已经兑现,浙大先后与杭州市和宁波市合作创办了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及浙大远程教育学院三所本科高校,计划若干年后办学规模均达到万人大学。而且,浙江省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近水楼台”,受益匪浅。
    
    浙大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农学等多个学科在国家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研究和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完成了“浙江省跨世纪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十五’和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等重要成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浙大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留在浙江省工作,其中医、农科高达90%,理、工科也达50%,浙大已成为浙江省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浙大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浙江大学将前沿性的基础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并市场化、产业化,以高科技自主品牌产品对浙江省的化工、电力、轻工等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浙江大学还与杭州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建设科技园区的协议,这一科技园区将成为浙江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窗口。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表示,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在快速发展,浙江省又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浙江大学有足够的动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和规模优势,努力为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6月26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