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98级学生黄鹂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惟一的一位学生代表,也是最年轻的代表。当听到党代会报告提出:“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不能就学或辍学”时,她感到有一股暖流涌入心头——
黄鹂的家乡是在我省龙泉市道太乡的陈村——一个去县城要坐1个半小时车的山村。黄鹂的父亲是普通的农民,母亲在农村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山村都不富裕,黄鹂家也比较贫困。
贫困使我失去不少
贫困在黄鹂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少烙印:
在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学校举办美术兴趣小组。有不少学生报了名,经考核筛选,整个年级只有两位学生被选中,其中就有黄鹂。然而要成为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首先得出10元钱买一只画夹子。放学回家后,黄鹂向母亲提出买画夹子的要求。但是母亲的回答是:家中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买画夹子。一只10元钱的画夹子,就这样把小画家黄鹂挡在了美术兴趣小组的大门外。
读高中时,黄鹂常在各类英语竞赛和作文、演讲竞赛中获得奖项。她的学习兴趣更偏重于文科。1998年,高考后的黄鹂进入了填志愿的阶段。当时她很想填报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但是与母亲商量后,她最后还是填报了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今天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因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学费一年要1万多元,实在难以承担;而浙江农业大学四年的学费只要1万多元。黄鹂只得忍痛割爱。
浙大、杭大、医大、农大四校合并后,又冒出一个机会:2000年,浙大西溪校区要办一个“新闻主持人班”,在全校的大三学生中选拔。这对喜爱文科、擅长演讲、有主持人经验的黄鹂来讲是颇有吸引力的。黄鹂的几个好友决定去报名,并鼓动黄鹂同去,但是考虑到这个班较高的学费,她最终没有报名。
在老师同学的眼中,黄鹂永远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她一般不与别人谈论自己的贫困。然而,这次记者的采访,勾起了她辛酸的回忆,并流下了热泪。她说:“的确,贫困使我失去了不少机会。”
贫困使我懂得珍惜
贫困使黄鹂失去了许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贫困更使她懂得珍惜已有的机会。从小学到高中,她的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曾多次获地区级、市(县)级、校级三好学生。并在高三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8年9月,黄鹂跨入了浙江农业大学的大门。当时,她的心情是忧郁的。一方面是由于贫困,自己向往的大学不能去;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文科方面更有长处,但是进入农大后自己所学的专业却属理科范畴。
心情虽然忧郁,但她同样很珍惜这一学习机会。她深知这个已到手的学习机会也非常难得,第一学年的3700多元学费,还是外婆、舅舅等亲戚一起凑得。自己必须努力学习。
当时,数学并不是她的强项,为了能及时地赶上去,她在数学这门课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第一学期的数学期中考试中,全班30多人,只有8名同学及格。理科不是强项的黄鹂在及格者的行列之中,当时她的分数是72分。在几个月后举行的数学期终考试中,黄鹂的成绩为99分,名列全年级第一。
从大学的第二个学期开始时,黄鹂已完全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丢掉了以前的那些忧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黄鹂说:“因为我认准了这样一个道理:贫困已使我失去不少机会,我就应该更珍惜已经拥有的机会。如果我们老是沉浸在失去机会的伤感中,不去把握自己已经拥有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黄鹂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宝华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等,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的同学张必正说:“黄鹂不懂什么名牌,也没有什么名牌服饰,但是她拥有一大摞荣誉证书。”
作为我省优秀学生党员的代表,今年,她被推选为参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
贫困使我得到磨炼
进入大学学习的黄鹂对自己家的贫困状况已非常清楚。她不会再像小学时那样去向母亲要钱去买画夹子。在大学里,黄鹂很早就开始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她努力学习的同时,利用了双休日、晚上等时间,不辞辛劳地从事着家教工作。
暑假,许多学生都回家休息去了,但是,黄鹂连着两个暑假都没有回家。在暑假中,她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家教工作。还在老师的棉田里干起了棉花授粉等田间劳动,虽然每小时的报酬仅为5元钱,但她仍很看重这份在烈日下的工作。
利用暑假为企业推出新产品作社区调查,这是黄鹂最难忘的工作。要把《调查表》送到住户的手里,要每个住户都按《调查表》的要求进行填写,你首先得把住户的门敲开。敲开住户的门后,能否赢得对方的信任,是完成调查工作的关键。
黄鹂感叹说:“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中,如果在第一家吃了闭门羹,你再去敲第二家的门时,是需要勇气的!此类调查使我尝到过不少闭门羹,也使我接触了各类人士。在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的同时培养了我的能力和胆略,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贫困使我提前走入了社会,贫困也让我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黄鹂在大学里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曾先后担任班级团支书、学院团委宣传委员、党支部宣传委员、团委副书记。在这些岗位上,她都干得相当出色。她的不少工作经验和办事能力都来自于自己的社会实践。
贫困让我感受真情
去年7月,成绩优异的黄鹂被学校推荐参加“浙大赴港交流团”,对香港特区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但是3000元的出行费却难住了黄鹂,学院领导获悉此事后,明确表示支持黄鹂参团出访,并向其提供3000元借款。从香港回来后,学院又向其提供了助学岗位,使她通过自己的劳动逐步还清了借款。黄鹂深情地说:“贫困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真情。”
黄鹂进大学,除第一年的学费是亲戚们一起凑成的以外,此后,她是靠贷款和奖学金来完成自己的学业的。由于黄鹂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按有关规定,她所贷的3000元无息贷款,可以免去2500元。
黄鹂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支持,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学生是难以完成学业的。我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去年我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将直接攻读蔬菜学博士。我将加倍珍惜这一宝贵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不让”。会议闭幕不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广电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贯彻党代会精神,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以“爱心助成才,共圆大学梦”为主题的“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建立“大学生助学基金”。这使黄鹂等贫困大学生又一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真情关爱。黄鹂说:“这类社会助学活动对贫困学生,尤其是对特困学生的帮助很大。可以使特困学生免去许多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类助学活动也会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一定会以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社会的真情关爱。”
(记者张学勤 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