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6月提出组织实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973计划)以来,我国政府集中优秀科研力量,大力开展创新研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基础,增加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已经5年了。令人高兴的是,973计划已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露,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973计划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极为重视。他曾作出重要批示:“基础研究很重要。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国家科技部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现代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新特点,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973计划,按照“择重、择需、择优”的原则,从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出发,遴选和确定了一批重要支持方向。以原始性创新为遴选项目的重要标准,从1998年到2001年共在6大领域和重要科技前沿部署了108个项目。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寻求原始性创新,占领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
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力争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优先解决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性战略技术。农业领域重点部署了开发新品种、新品质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研究、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农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机理与控制、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机理与重建范式等基础研究;能源领域加强了洁净燃煤和煤炭气化液化、油气藏勘探及提高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信息领域重点部署了面向末来的大规模科学计算理论、高性能软件设计、新一代系统芯片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基础研究;环境领域优先安排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控制机理,沙漠化、沙尘暴形成机理及防治,长江流域暴雨、北方干旱化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机制与预测等基础研究;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干细胞、免疫等基础研究作了部署;材料领域围绕促进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化建立新材料产业等目标,确定了一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还在核心数学、天体物理、脑发育及地质古生物等重要科学前沿作了部署。
成果丰硕 前景辉煌
973计划实施5年来,国家共投入25亿元资金,各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一些阶段性成果已经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如通过钢铁微观组织形式和形变诱导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冶金过程晶粒细化调控,将钢的强度提高近1倍;基于油藏精细结构研究及分子设计获得新型化学驱油剂可使石油采收率提高5—15%;利用耐旱植物气孔开合振荡机理研究开发出气孔振荡抗旱剂,在干旱年份可使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提高1至2倍等等。同时,一些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形成重要影响。如疾病基因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起世界同行的极大关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先后发表在《Science》、《 Natur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光电功能晶体研究水平不仅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而且首先实现了200nm-193nm光谱区的有效功率输出,作为第四代光存储的基础,将对未来相关电子产业竞争产生深远影响等等。在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古生物和古人类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出进展,在结构基因组、量子信息学、干细胞生物学等新兴学科领域也迅速发展起来。
973计划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战略部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个计划组织和整合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资源,将科学家创新智慧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成为凝聚和整合全国基础研究力量、提升导向性基础研究重大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旗舰计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目标引导基础研究发展的成功实践。
973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院校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支持,体现了基础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表明我们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973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优秀人才,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将人帅才,为国家科技发展积蓄了一大批中坚力量;973计划坚持管理创新,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原始性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973计划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一定能够实现跨越性发展,必将为我国带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 人民网记者 陶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