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高校合并不仅仅是使学校简单地变大,更重要的是要变强。4年来,浙江大学如何发挥综合优势,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学科建设:交叉优化,追求“新”“强”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界限日益淡化,学科交叉越来越突出,边缘性学科大量涌现。浙江大学21个学院基本是按照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来组建的,学科结构设置和世界科学研究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理、工、农、医类中的25个学科,作为校级重点支持的学科,去冲击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文社科学科进行强所、名师、精品建设,金庸、王洛林、高尚全等著名学者出任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的院长。
利用并校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浙江大学新建一批新型交叉学科,推进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其中光通信就是传统光学与信息学及其他学科联合的结果;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心理学、信息科学相结合成立了脑科学中心。这样的交叉学科中心有10多个,涵盖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系统、纳米材料等科技前沿。首期投资建设的3个中心承担着6项863计划等项目。
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严晓浪教授告诉记者,他领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芯片交叉学科中心,不仅吸引校内的图像、通信、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10余个研究所加盟,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美国加州的两所大学参与。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朱军教授对并校后新组建学院的评价是:“起点高,观念新,发展快,成果多,人心齐。”生物信息学科是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上兴起才5至8年的时间,浙江大学的信息、理、医、农、动物科学、生命科学等6个学院联手进军这一新兴学科,并于今年春天拿下了国家863计划中关于生物信息方法的“复杂疾病———性状遗传信息分析”项目。浙江大学生物信息专业两年已录取45名研究生,今年即将招收本科生。
像电子商务、生物信息这种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专业,浙江大学近几年共增设了19个。
人才培养:求是创新,注重能力
秉承百年历史积淀、抓住并校综合优势、细察中外一流大学新动向,浙江大学确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校长潘云鹤接受采访时说,新浙江大学追求高质量而非追求超大规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本科生数量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跨越性发展,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1∶2.4,今年新生入学后的比例是1∶2.1。
近年来,学校的许多学院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制定培养方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的能力转变。为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浙江大学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软件学院,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强化班。软件学院院长陈纯教授说,学院的教材与教学方法都注重与企业及国外的结合、沟通,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视。
浙江大学教务部部长楼程富教授介绍,学校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已开设精品课程150门,其标准包括最受学生欢迎、名师讲授、外国原版教材、双语授课等。从2000级开始,各专业均开设两门以上的用外语或双语授课的专业课。3年来,学校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5种,正在编写的10余种,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规划教材出版了30多种。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目前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一门以上的研讨式课程。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都大显身手,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浙江大学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增设400多门选修课,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听到“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数学文化”等课。
为使学生打好宽厚的基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浙江大学今年把100多个专业分成12大类,每一大类在一二年级实行统一的基础教育。同时,积极推进以选课制为中心,弹性学制、导师制和主副修制为辅助的学分制,让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和选择任课教师等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
社会服务:面向区域,重点突破
如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与教学、科研并列,成为高校的一大重要任务。并校后的浙江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学校承担科技服务项目2046项,经费近3亿元人民币。浙江大学仅在永康县一个县的合作项目就达200项。
浙江大学科技园主体在杭州,另外在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建了分园。为了给地方培养更多的人才,浙江大学分别与杭州和宁波合作在两地建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专业分工较细,一般企业自己没有技术创新机构和投入。面对这种现状,浙江大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结合设立许多产品创新中心,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计算机、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系科的参与,学校为温州的电器业、制鞋业,慈溪市的模具业,绍兴市的纺织产品建立了产品创新中心。
除浙江外,浙江大学还与江西、云南、贵州、宁夏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绿色农业、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贵金属新材料、环保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项目100多个。
(《人民日报》记者 董洪亮 2002年07月10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