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江:效益农业火 农业学子俏

发布时间:2002-07-14来源:作者:2574


    眼下,当不少大学毕业生正在为就业而发愁时,浙江一些原先并不被看好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却显得十分走俏。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前身是浙江农业大学,是浙江规模最大的农业专业高等学府。这里的老师说,往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而今年形势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逆转。早在5月份全校区就有70%-80%的毕业生顺利地找到了“婆家”。而校区动物科学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则介绍说,今年本科毕业生的供求比达到了1:4,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已经高达98.2%。
    
    在这些“身价看涨”的涉农专业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干起了自己的本行。据浙江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来学校要农业毕业生的单位大多是一些农业企业和农业研究机构。记者在浙大茶学系了解到,今年这个系有25名本科毕业生,其中有12人进入制茶企业或是茶叶贸易公司,有5人进入各种茶叶研究所,还有5人考上研究生或进入其它农业研究机构,只有3人进入了与茶叶或农业无关的行业。
    
    这样的就业形势与以往农业毕业生离开学校就离了农业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浙江大学动物学院副院长许梓荣说,以前的毕业生有很多都去了基层的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学不能致用。许梓荣惋惜地说,这些毕业生有的在乡镇搞计划生育,甚至在食堂卖饭菜票,四年的大学教育,国家投了钱,学生费了力,可一旦出了校门,这四年的大学教育就算是白白浪费了。
    
    浙江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明分析指出,以前从农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去从事农业,也确实有许多客观原因。首先,以往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科学化水平均十分有限,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并非十分迫切,提供给农业科技人员的腾挪空间也很小;其次,由于传统所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在人们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搞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什么出息,一些从农村考上来的学生认为搞农业是“跳出了农门又回到了地里”,满肚子的不情愿。
    
    从上世末开始,浙江省效益农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农业摆脱了非稻即桑的单调全面走向多样化、科学化和产业化,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理想的舞台。农业生产不再是“一身汗水一身泥”。在浙江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玻璃温室里,农业科技人员穿着皮鞋、披着白大褂,通过先进的IT技术,细心观察和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和长势,他们说,现在只要坐在电脑面前,点击鼠标就能种庄稼了。据浙江省科技厅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4%,“九五”期间,浙江省建起了4个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数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数百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在浙江省首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既有农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知识的科技人员,在这里成了“香饽饽”。一位农业技术人员颇有感触地说,“以前农业落后,我们这些学农的人也跟着掉价,现在农业吃香了,我们也就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越来越多的农业大学毕业生在飞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也逐步放弃了“坐进办公室、吃份安稳饭”的想法,直接投身产业化经营。浙江省的不少地方还出台了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浙江省衢州市采取市、县(市、区)、乡(镇)、个人都出一点的办法,给一批老农技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让他们放心“下海”。湖州市则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若干规定》,目前已有92名农技人员离岗或兼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华网浙江频道07月12日电 潘海平 朱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