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入住社区家庭

发布时间:2002-07-15来源:作者:3057


    夏日清晨,清风习习,小泓和她的“新姐姐”陶然,一起来到北干山登高望远。
    
    这位“新姐姐”是浙大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入住社区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成为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5个典型家庭的新成员,和社区居民一起度过三天两夜,体验居民的家庭生活。此次活动是浙大人文学院与城厢街道区校共建项目之一。
    
    陶然很快就融入了“新家”。第二天就带了“妹妹”小泓来到新华书店。细心的陶然早就注意到小泓的书写尚待提高,特地挑了一本钢笔字帖,还送给“妹妹”一本《欧也妮·葛朗台》。陶然说:“这本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适合小泓这个年龄段阅读。”晚上,陶然总喜欢和俞妈妈聊天,听她讲白手起家的奋斗史。在“新家”,陶然感受到了一种勤勤恳恳奋斗不息的精神。
    
    小力是一位即将走进高中的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生活拮据,靠爸爸开出租车养家。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家庭。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小力身上,为了小力的学业不惜背了巨额的债务。历史系张健同学来到了这样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家庭,成为小力的“大哥哥”。他们一见如故。张健与小力不仅同姓,而且对汽车有着共同挚爱,两人一谈起汽车就滔滔不绝。小力还把自己平时珍藏的有关汽车的“宝贝”都搬出来,与“哥哥”共同分享。为了让“兄弟俩”能互相促进,张妈妈还特地安排张健和小力到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园,参观盆栽大棚,观看许多科技新产品。“在家里总是漠视父母对我的关心,可是看到张爸爸他们对小力不求回报付出的爱,我才发觉原来我忽视父母之爱太久了。”张健深有感触地说。
    
    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入住社区———这一全新的实践模式,让青年学生走进社区,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为走向社会积蓄经验和实践能力;同时,把活动对象扎扎实实地定位于社区家庭,把校园文化真正注入社区的细胞,也为创建精神文明、道德向上的社会环境出了力。(实习生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