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第一位“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孕育”成功,计划明年问世。
“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是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等协作攻关。其中,第一军医大学承担关键性的人体切片建模技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教授钟世镇向记者介绍,“数字化虚拟人”是“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的统称,其原理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可视的模型,包括人体的各器官和细胞等,最终建成生物网络化的流程,即:从由几何图型的数字化“可视人”到真切实感的数字化“物理人”,再到随心所欲的数字化“生物人”。
据介绍,“数字化虚拟人”是20世纪后期的新兴前沿学科,在医学、航天、航空、建筑、机电制造、影视制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价值。有了“数字化虚拟人”,人们事先可准确虚拟复杂的外科手术、美容手术;可根据“数字化虚拟人”及其器官模型,研制和创造各种手术器械、新型药物;可模拟各种交通工具对人体的意外伤害程度,研究和设计防护设备;可模拟高温、高湿、高寒、高压等条件下人体的各种反应,以及相应的防护设施、设备等。
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韩国掌握了“虚拟可视人”技术。美国于1991年获取了人体断面的图像和“数字化解剖人”。韩国于2000年开始“虚拟可视人”研究,通过前期实验,获取了全世界第二例“虚拟可视人”。
国际专家普遍认为,掌握“虚拟可视人”技术,一般需要3年左右时间。而我国将大大缩短这一周期。近日,第一军医大学校长李康对记者说,第一军医大学今年年初成立“数字化虚拟人研究室”,在全国重点学科、人体解剖教研室主任原林教授的组织下,科研人员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选择标准中国人体和血管灌注方案等研究工作,6月底成功采集到了首组“数字化虚拟中国人”数据,实现重大突破。
前不久,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实地验收认为,与美国“虚拟人创新计划”、韩国“可视韩国人计划”相比较,我国的虚拟可视人从仪器设备先进程度、技术方法设计创新,到铣削扫描精度定位,均有突破和进步,其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胥金章 谢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