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报效祖国是我最大愿望

发布时间:2002-08-11来源:作者:3250


——访国际数学家大会弦理论国际会议主席丘成桐教授
    
    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在即,本次大会卫星会议之一的弦理论国际会议的主席丘成桐教授昨天刚抵达杭州,今天下午就在西湖边的湖畔居茶楼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993年5月,丘成桐和陈省身教授在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时共同建议,希望能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通过海内外数学家的努力,经国际数学联盟会议表决通过,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终于由中国承办。对此,丘成桐教授表示了由衷的喜悦。他告诉记者,此举意义重大,通过这次会议,能够把中国最新的数学成就介绍出去,把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吸纳进来。
    
    丘成桐今年53岁,是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头人,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大师。1981年,32岁的他就获得了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维布伦(Veblen)奖;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也是这项被誉为“数学诺贝尔奖”的大奖第一次授予华裔科学家;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丘成桐主攻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他说,在中国这一领域里,华罗庚先生曾带领一大批杰出人才回国服务,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数学专才,如陈景润、王元、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他们解决了许多世界数学难题,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世界科学界的瞩目。与此同时,熊庆来、吴文俊、冯康、谷超豪等人也对世界数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冯康的数值计算,直到今天仍在世界计算机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他说,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将集中海内外许多著名的教授,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会议,不但可以交流国际数学界最前沿的信息,而且能够鼓励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进入数学研究领域。
    
    丘成桐说,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造就了一批数学人才,“文革”停滞了这项工作。近年来,国家对数学研究等基础科学的投入有所加大,但放在世界背景中看,这种投入还很不够。中国要跨入工业大国的行列,必须增加对基础科学的投资。
    
    丘成桐向记者表示,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一定要培养本土化人才。他认为,做学问不能光靠访问学者和“飞行授课”,需要较长时间的固定集中研究。丘先生反对年轻的教授一有成就就被提拔当官,整日忙于行政事务。他认为,年轻的学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为做学问而做学问。1994年以来,丘先生先后在北京、香港创办了数学研究所,在本次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由丘先生担任主任的第三所数学研究所将在浙江大学成立。丘先生希望,尽量多地为祖国培养自己的科学家。数学研究所将聘请海内外的著名专家、教授来讲学,为中国的年轻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尽快使数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丘先生深情地表示,虽然在国内办研究所要比在美国搞科研困难得多,但在困难环境下获得的成功更有意义,毕竟报效祖国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文/本报驻浙记者万润龙 特约记者徐有智 摄影/卢绍庆(2002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