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室内,浙江大学新闻办邀请的一些中央及省内外主要媒体记者与威腾、施维德、范德夫、葛乐思、丘成桐等5位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共饮“智慧茶”。
时间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界?我们如何感受时间?这些由小孩子提出的看似十分可笑的问题,却让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也无法说出尽善尽美的答案。
威腾说,时间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他的老师葛乐思谈到该如何感受时间时则不无幽默地说:“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老。”
没有好奇心就难有科学发明
聚会之处为一船型小厅,名“卓颖舫”。这一蕴含着脱颖而出之意的雅名和我们眼前这些国际顶尖的科学家正好相得益彰。
丘成桐被称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最伟大的华裔科学家,他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一个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1983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获得了数学最高荣誉奖、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费尔兹奖,这是4年一度的国际上对青年数学家的最高荣誉。
费尔兹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威腾是弦理论专家,他的目标是建立大统一理论。他的老师葛乐思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夸克(夸克是指感受强力的带电的基本粒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施维德专门研究黑洞,是霍金的好朋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范德夫研究规范场理论的量子化。
丘成桐当翻译,成了记者和4位科学家之间交流的桥梁。5位科学家告诉我们,没有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精神就难有科学发明,人类不仅要吃饭,还要了解大自然是怎么形成的。而优秀的科学家必须永远保持不变的好奇心。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当本报记者将8岁小儿经常刨根问底的难题向科学家们寻求答案时,被告知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正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用弦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施维德谈到自己的女儿也经常询问这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他说,小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他小时候也有很多问题,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
没有基础研究就如人没有头一样
和西湖悠久的历史一样,在中国“学以致用”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共识。而这5位科学家却以翔实的事例告诉记者,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一定不要急功近利。
他们说,一个国家对科技的投资,有短线的也有长线的,短线的是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使经济起飞,假如只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只能是短期的起飞。应该注重长期的投资,长期的投资跟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息有密切关系。范德夫还举例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著名科学家法拉弟刚开始研究电磁时认为是纯学术式的研究,但后来却被广泛运用。葛乐思甚至断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基础研究就如人没有头一样。
很乐意在浙大招弦理论研究生
5位科学家是来杭州参加弦理论国际会议的,这一深奥的理论也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为了给记者们一扫“科盲”,科学家用尽可能通俗的词句来作解释。范德夫说,从前我们想像粒子是一个点,现在看到的是一维的跳跃的弦,基本粒子都可以从弦的振荡里找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刚开始看互不相容,弦理论把两者连在一起。虽然高深的理论让人听得似懂非懂,但科学家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是使记者们对弦理论有了一点点概念。
葛乐思说,现在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能物理学家都开始对弦理论感兴趣,并投入研究。他们还颇自豪地告诉我们,其他物理学家对他们这些弦理论的物理学家很嫉妒,很多攻读物理学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弦理论。弦理论研究需要很多年轻学者加盟。他们希望中国年轻的学者对弦理论感兴趣,期望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学者进入弦理论的研究。
有记者问年轻人什么时候介入弦理论研究最佳?威腾回答,当然是越年轻越好,并说:“我很乐意与中国的年轻人接触。”他从前带过一位中国学生,现在已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当本报记者追问,在浙江大学开了这几天会,是否发现了可塑之才?“浙大很多学生都有能力研究弦理论,”威腾说乐意接受优秀的浙大学生做研究生。威腾强调:“倘若我带了中国的研究生,我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促进中国基础物理理论的发展。”
中国给他们留下了太美的印象
凝视着西湖中田田的荷叶上滚动的点点露珠,科学家一次次发出“太美丽了!”的惊叹。威腾是第一次到中国来,以前学历史的威腾为来中国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他从报刊上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很快。
第二次来中国的范德夫说中国变化很大,这次一到杭州就出去玩,到西湖边去转了一圈。
在这几位科学家中,施维德可算是“中国通”了,他用中文与记者交谈,告诉大家他已是第3次来中国,并在1982年来过杭州。葛乐思也是第二次来中国,他感觉中国与从前不一样,并希望能常来。
5位科学家是从上午的弦理论研讨会会场直接走进“卓颖舫”的。于是,在这个秋风习习、秋雨绵绵的中午,我们在科学家的理论知识科普中,面对西
湖可餐的秀色,共饮了一回“智慧茶”。
(冯颖平 张冬素 2002-8-14)
时间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界?我们如何感受时间?这些由小孩子提出的看似十分可笑的问题,却让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也无法说出尽善尽美的答案。
威腾说,时间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他的老师葛乐思谈到该如何感受时间时则不无幽默地说:“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老。”
没有好奇心就难有科学发明
聚会之处为一船型小厅,名“卓颖舫”。这一蕴含着脱颖而出之意的雅名和我们眼前这些国际顶尖的科学家正好相得益彰。
丘成桐被称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最伟大的华裔科学家,他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一个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1983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获得了数学最高荣誉奖、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费尔兹奖,这是4年一度的国际上对青年数学家的最高荣誉。
费尔兹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威腾是弦理论专家,他的目标是建立大统一理论。他的老师葛乐思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夸克(夸克是指感受强力的带电的基本粒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施维德专门研究黑洞,是霍金的好朋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范德夫研究规范场理论的量子化。
丘成桐当翻译,成了记者和4位科学家之间交流的桥梁。5位科学家告诉我们,没有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精神就难有科学发明,人类不仅要吃饭,还要了解大自然是怎么形成的。而优秀的科学家必须永远保持不变的好奇心。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当本报记者将8岁小儿经常刨根问底的难题向科学家们寻求答案时,被告知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正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用弦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施维德谈到自己的女儿也经常询问这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他说,小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他小时候也有很多问题,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
没有基础研究就如人没有头一样
和西湖悠久的历史一样,在中国“学以致用”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共识。而这5位科学家却以翔实的事例告诉记者,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一定不要急功近利。
他们说,一个国家对科技的投资,有短线的也有长线的,短线的是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使经济起飞,假如只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只能是短期的起飞。应该注重长期的投资,长期的投资跟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息有密切关系。范德夫还举例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著名科学家法拉弟刚开始研究电磁时认为是纯学术式的研究,但后来却被广泛运用。葛乐思甚至断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基础研究就如人没有头一样。
很乐意在浙大招弦理论研究生
5位科学家是来杭州参加弦理论国际会议的,这一深奥的理论也引起了记者们的兴趣。为了给记者们一扫“科盲”,科学家用尽可能通俗的词句来作解释。范德夫说,从前我们想像粒子是一个点,现在看到的是一维的跳跃的弦,基本粒子都可以从弦的振荡里找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刚开始看互不相容,弦理论把两者连在一起。虽然高深的理论让人听得似懂非懂,但科学家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是使记者们对弦理论有了一点点概念。
葛乐思说,现在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能物理学家都开始对弦理论感兴趣,并投入研究。他们还颇自豪地告诉我们,其他物理学家对他们这些弦理论的物理学家很嫉妒,很多攻读物理学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弦理论。弦理论研究需要很多年轻学者加盟。他们希望中国年轻的学者对弦理论感兴趣,期望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学者进入弦理论的研究。
有记者问年轻人什么时候介入弦理论研究最佳?威腾回答,当然是越年轻越好,并说:“我很乐意与中国的年轻人接触。”他从前带过一位中国学生,现在已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当本报记者追问,在浙江大学开了这几天会,是否发现了可塑之才?“浙大很多学生都有能力研究弦理论,”威腾说乐意接受优秀的浙大学生做研究生。威腾强调:“倘若我带了中国的研究生,我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促进中国基础物理理论的发展。”
中国给他们留下了太美的印象
凝视着西湖中田田的荷叶上滚动的点点露珠,科学家一次次发出“太美丽了!”的惊叹。威腾是第一次到中国来,以前学历史的威腾为来中国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他从报刊上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很快。
第二次来中国的范德夫说中国变化很大,这次一到杭州就出去玩,到西湖边去转了一圈。
在这几位科学家中,施维德可算是“中国通”了,他用中文与记者交谈,告诉大家他已是第3次来中国,并在1982年来过杭州。葛乐思也是第二次来中国,他感觉中国与从前不一样,并希望能常来。
5位科学家是从上午的弦理论研讨会会场直接走进“卓颖舫”的。于是,在这个秋风习习、秋雨绵绵的中午,我们在科学家的理论知识科普中,面对西
湖可餐的秀色,共饮了一回“智慧茶”。
(冯颖平 张冬素 200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