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何时回归世界中心

发布时间:2002-08-20来源:


    2002年2月22日,作为第374位登上八达岭长城的外国元首——美国总统布什感叹道:“长城依旧,而中国却今非昔比”。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这里有表层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在逐步勾勒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清晰轮廓。
    
    今年,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将为中国今后的道路提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为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本报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作,请十六位中青年学者为百姓撰写十六份中国国情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学者们将简约地对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十六个领域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鼓舞人心的并对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给予阐述和解释,同时不回避改革深入所带来的新问题。
    
    我们的国家走到了哪一步?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来说有哪些影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中?我们现在和未来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难题——在速变的世界中,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情,才能了解变化的实质,辨认行进的方向,把握未来的先机。
    
      
    
    100亿投入可持续科技
    
    新中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表明:在长期远离世界科技舞台之后,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世界科技中心回归的历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其《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明确指出:“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发展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并且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进一步加强。有学者认为,时至今日,中国科技在总体水平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20~30年。在世界坐标系中考察“世界之中国”,尽管我们已经赶上了一段路程,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仍处于世界科学中心的周边。因此,无论是在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方面,还是在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方面,中国科技界仍然任重而道远。一个民族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在错失工业革命以来一次次历史机遇之后,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在21 世纪中叶实现科技史上新的辉煌!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仅在“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就安排投入近100亿元,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并且在已经确定的12个“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可持续发展领域就有10项。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今天说,在新形势下,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资金、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技术创新。因此,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已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不仅在“十五”期间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技投入,并且科技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2001-2010年)》,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另据报道 1999年6月26日,在中国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W·弗格尔(Robert·W·Fogel)对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差距进行了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比较。他认为,从农业劳动力所占的份额来看,目前中国正处于美国1880年的水准;以城镇人口的比例作比较,中国则处在美国1890年的水平;从小学在校学生与相关年龄组的比例而言,中国达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以预期寿命作为衡量的标准,则中国达到美国1966年的水准;在中学教育方面,中国达到美国1970年的水平。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来看,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又显然不是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人所能比拟的。以通讯业为例,1992年,中国仅有1000万个电话用户,但到1998年即增加到1亿户、2000年增加到2亿户、2001年9月增加到3亿户。到2001年底,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24亿户;2002年3月又增加到3.5亿户,是1978年的87倍。其中,固定电话1.9亿户,移动电话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全国电话普及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百人0.07部、1978年的每百人0.38部,提高到目前的每百人25.9部。何以如此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显然在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居功至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人民生活的每一点些微改善,都是与科学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