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杭召开的三个卫星会议结束了,霍金与众多知名数学家离开西子湖畔前往北京。他们带给杭州浓厚的科学氛围,还留给我们诸多激励与鼓舞。今天在这里,本报记者剖析霍金带来的启迪,一群孩子则讲述他们在聆听霍金演讲后的感受。
一颗脑袋、三根手指,在杭州掀起一场空前的“科学旋风”后,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离开了西子湖畔,在杭州人好奇、敬佩和留恋的目光中,走了。
霍金还会再来杭州吗?据说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人历来仰慕智者。在当今世界科学家中,号召力、魅力能超出霍金者,恐怕寥寥无几。霍金出现在杭州,刮起“霍金旋风”,实在不足为奇,不应该质疑,因为霍金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起轰动。
那么,霍金杭州之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不妨作一番思索。
(一)
过去的一个多星期,在杭州的许多公共场合,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询问:“你读过《时间简史》吗?”“你知道什么是黑洞吗?”……据说书店里有关霍金的书热销。不光媒体记者,许多青年学子都在“恶补”宇宙方面的知识。从科学普及的意义来说,短短一星期的效果可能超过了一年甚至几年。
也许有人问,宇宙、黑洞与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不懂又怎样?是的,对为了生计而忙忙碌碌的常人来说,诸如宇宙的起始、终结等确实有些遥远。但正如这次来杭参加数学大会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施维德所言:人总不能光吃饭,而不去研究大自然是如何形成的,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单调。正因为如此,霍金的《时间简史》等著作尽管没有多少人能看懂,但并不妨碍它们在世界各地畅销(据说全球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由此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沉湎于繁烦的日常生活,好奇心、想像力日渐衰退了呢?我们是不是太功利,致使基础科学研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感谢浙大和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先生邀请霍金来杭,让我们有机会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抬头仰望并思索天空,尽管时间短暂,但无疑已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有人说若干年后将会有一批青年学生因此去从事理论物理等的研究)。真心希望有国内外更多的著名科学家来浙江,营造更浓的科学氛围,以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这正是一个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还需要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来支撑,需要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大家”。而急功近利,是无法造就霍金式的科学大家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氛围:尽管这些“大家”一时无法创造出多少经济效益(事实上也不能用这来等量齐观),但我们对他们应该与创造了几亿几十亿经济效益的科学家同样尊重,就像我们崇拜霍金一样。
(二)
在西湖边,当杭州人直面霍金这位曾经是那么遥远又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时,我们分明感觉到,杭州的国际化历程又被浓墨重彩地添上了一笔。
近年来,国内外名人来杭者日渐增多,不过,霍金是独特的,不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大科学家。杭州历来文人墨客云集,人文气息浓厚,缺乏的是现代科学的底蕴、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力、创新力。一座城市,如果光停留在旅游、休闲上,她的创造力就要受到质疑。
霍金没有留下有关杭州的话,但丘成桐先生却不止一次说过:杭州是个做研究的好地方。在他看来,“在西湖边讨论数学定理”是件美妙的事情,这是他在浙大建立数学研究中心的原因之一。笔者还听到不少学者说过相似的话。
杭州已提出“学在杭州”的口号,这几年大学也确实得到了大发展。既然杭州深得科学家们的青睐,可否再有“研究在杭州”的目标和雄心?哪一天杭州出现了名闻天下的科研机构,自然是与西湖相得益彰的好事。日前有朋友从北京来,就提出要去参观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以水稻等基因测序而出名)。
就在前段时间,杭州与浙大决定推进战略合作,联手打造名城名校,实乃有远见之举。
(三)
霍金来杭,得益最大的无疑是浙江大学:在聘请霍金为名誉教授后,学校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了;在国内媒体有关霍金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浙大的名气更大了。许多学生也为在自己学校能亲耳聆听霍金的演讲而自豪。
然而,盛名之下,浙大如何顺势而为?
大学需要有大师,对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浙大而言更是如此。怎样引进或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怎样造就世界一流的学科?正如丘成桐先生在浙大数学研究中心成立时所说,引进世界水平的人才来此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土人才。为此,他所领导的浙大数学研究中心计划在5年内请到占中心总人数10%的永久性研究教授,与外来短期研究学者一起,着力培养本地人才,并争取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来。
培养大师级人才需要时间、耐心,还有氛围。按浙大自己制定的2017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浙大还有时间。
(四)
本人两次近距离接触霍金,每次都深深感动:
他是那样的一个弱者:全身固定在特制的轮椅上,动弹不得,头是歪着的,手是软弱无力的,脚是不起作用的。无法直接说话,连眼皮抬起来似乎也是那么吃力,面对众人,仅有的表情只是偶尔咧嘴一笑。大多数时间他闭着眼睛,不知情的人以为他睡着了呢。
可他又是那样的一个强者:无论公众演讲还是答记者问,思路清晰,充满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
和幽默。可以想象,当他闭目时,智慧的大脑在怎样快速地转动;柔弱的外表下有着怎样坚强的灵魂。
如此强烈的反差,让我们这些人怎能不对霍金充满了敬佩?
精神力量是无穷的。霍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还是霍金的朋友丘成桐说得好:像霍金这样几乎完全不能动的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能出这么大的成就,那年轻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本报记者朱仁华 200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