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而有关科学家的电影在电影界有着特殊的地位。那么,科学工作者又是怎么看待科学家电影的呢?为此,我们专门走进校园,采访了几位大学教授。
在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光学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王绍民教授。“科学家电影我看得并不多,但看过之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很早之前看过《居里夫人》,对其中的一些场景记忆犹新。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由于连续工作疲劳过度,居里夫人出门时被马车相撞的一幕。居里夫人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说到此,王教授似乎已经沉浸在回忆之中,“其实一个人一辈子也就能做一二件事,关键是要把所做的事做熟、做透。科学家坚定的信念,经历无数次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的过程,在科学家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令我十分钦佩。”
感受到科学家电影魅力的不仅仅是王教授,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高翔教授也有同感:“20世纪80年代看了《李四光》,都快20年了,我还是没有忘记这部影片。”叶教授感慨万分,“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讲功利、追求真理的品质,赋予了科学家电影极强的感染力。此外,影片中出现的自然科学的神奇现象也是电影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而在浙江省化学学会的办公室里,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情景:本想单独采访化学学会副秘书长、杭州师范学院的盛国定副教授,但每每提到科学家电影,旁边的几位同志总要插上几句,一时间采访成了讨论:“我看过《李四光》,那是很早之前的事了。”“《蒋筑英》拍得也不错,蛮感人的。”……由此看来,科学家电影的确在科学工作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学家电影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采访中我们达成的共识。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李方教授在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觉得一部好的科学家电影可以影响一代人,电影树立的科学家的形象,能够鼓励青年一代去从事科学工作,并且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张立新教授对前段时间看的美国影片《美丽心灵》印象深刻:“像此类电影是值得一看的。一方面能增加我们对著名的科学家及其成就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学家,比如纳什或者是最近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科学家霍金,其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很具教育意义。”
俗话说:理想与现实总会有些差距。虽然许多教授对科学家电影十分推崇,但现实却是:有关科学家题材的电影很少。在这点上,教授们表现得很无奈。
叶高翔教授说话向来以富有激情、观点鲜明而著称,他毫不掩饰地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科学家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整个民族所需要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就违背了这种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科学家电影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不过可惜的是,科学家电影不太有人拍,比较遗憾。我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科学家电影。”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与王绍民教授的谈话当中似乎得到了答案:“我觉得拍科学家电影不太容易,一般的电影可以用夸张的手法,凭导演的想象来组织情节,但科学家电影如果太夸张的话就会失真,必须有事实根据。完成一部科学家电影往往需要经过物色对象、试拍情节和调查核实等几个过程,既要保证科学性,又要具备艺术性,因而比较难拍。”
科学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次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著名诗人蔡天新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家电影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常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在银幕上出现,这在国产电影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科学家应该说并非十全十美,也有错误,而电影在这方面描写得较少,因此,就与现实中的科学家有了一定的距离,显得不够客观。”
李方教授也坦诚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一般的科学家电影反映的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但在庞大的科学家队伍中,有著名的科学家,而大多数是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电影应更多地出现反映普通科学工作者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心这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采访归来,笔记记满了6张纸。是啊,对于科学家电影,教授们真是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也证明了科学家电影的确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本报实习生翁浩浩) 2002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