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行的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上,来自美国、香港、台湾和内地的200余位桥梁专家就世界桥梁工程发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共同性的理论和事件问题极现代桥梁工程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等发表了演讲,并对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科技进步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炎国际公司董事长邓文中说,20世纪在桥梁工程领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世纪,在这100年中修建的桥梁比以前所有世纪加起来的都多。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我们目睹了几座跨径创纪录的桥梁,如日本的跨径为1991米的悬索桥。除了跨径越来越长,还有许多跨大江大河的大桥得以修建,比如美国的海湾桥。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建筑繁荣发展时期,中国修的桥梁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毫无疑问,新的世纪将会同样令人兴奋,21世纪伊始就有若干重大桥梁工程动工。意大利将修建主跨为3300米的大桥,3600米长的杭州湾大桥也将于近期按期动工。
邓文中认为,总体上,桥梁的概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工程技术和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大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建筑工程将更智能化、更通用化。工程更智能化是因为具有愈来愈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和计算机将接手那些乏味的工作,从而使得未来的工程师们可以也必须更专注于智力进步和科技创新;工程也变得愈来愈统一,并且可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互换,高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融化了不同国家和实体之间的界限。21世纪的桥梁工程师必须学会应对这些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桥协副主席项海帆说,中国桥梁的建设速度常常使外国同行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然而,过于匆忙的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带来许多遗憾,留下了不少质量隐患,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一些美籍华人同行在参观了某些中国的桥梁工地后,已经多次发出警告:“中国的桥梁可能不到30年就要出现维修的高潮。”他呼吁要提倡合理设计周期、合理工程和合理造价的科学态度,给施工承包单位更新装备、提高技术的发展空间,彻底杜绝降低资质的层层分包,坚决抵制伪劣材料的欺诈行为,实行严格的监理制度。只有这样,中国桥梁才能以优质的品牌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
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忠达向参加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全面介绍了即将动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包括大桥建设的背景、自然条件、设施及施工方案,以及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比如主梁整体吊装施工、浅层气区域桩基施工、南岸滩涂区桥梁施工、钢管桩施工等。他说,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桥梁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超越了基本土建工程的范围,涉及到电子、信息、环境保护、交通控制、管理工程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问题。在座的专家学者当即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 金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