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匆匆。风尘仆仆。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杨焕明教授近日的行程是再确切不过了。杨焕明,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主任、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前天他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昨日飞抵杭城,下飞机后就热情洋溢地为浙江大学的学子们作了一场“美丽生命美好人生”的报告。今天一早,他又为浙江、江苏、上海三地的青年科学家描绘了生命科学的未来蓝图。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华大基因中心。这些原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相距甚远者,在杨教授口中一起频繁地出现。而他说这些的本意就是要告诉年轻的同行,浙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方面,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正如杨教授昨晚所说的,科学技术的发达与否在于一个国家的科学普及程度。中国要在新世纪的生命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有大批的年轻人参与。面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和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昨天,治学严谨的杨焕明用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言词对年轻人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投身生命科学的研究。
精力充沛的杨焕明,虽然奔波于北京、杭州和世界各地,但作为浙江大学在校学生的学长,对师弟师妹们,他总是有着一份特别的亲切,即使再忙,也要抽空来与他们交流对话。
杨焕明在报告中向杭州的听众透露,生命科学的开山鼻祖詹姆斯·沃森将于明年10月初访问杭州,并作出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
沃森是分子生物学的开创者之一,1953年,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他参与策划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成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他长期担任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在美国,“冷泉港”被誉为生命科学的圣地,是分子生物学者们神往之处。而其神圣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没有商业气息的科学殿堂。除纯学术性的交流外,“冷泉港”每年都会邀请儿童、家长、新闻工作者、教师去亲身体会生命科学的无穷奥秘。沃森教授和杨焕明希望杭州也能成为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教育、普及的基地。
世界生命科学的现实就是,谁能开拓基因测序的新技术,谁就掌握基因研究的未来。在杨焕明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已经在与人类共存的基因序列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家正在解读隐藏着生命全部奥秘的“四字天书”———A、G、C、T。过几天,华大基因将增添30多台测序仪,其测序能力将提高50%,也就是说,那时在华大,一天就能测定1.5%的人类基因组。
说到即将增加的测序仪,杨教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华大基因现在做的就是基因组的动态研究。在杨教授看来,基因组学就是大科学、大规模、大机器、大团队。因为所有的科学家都知道“只有量化了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年轻的科学家怎样选择对人类更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这也许就是杨焕明不辞辛苦地为年轻的同行一次又一次地描述基因的明天的由衷之意。
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2003年也就成为国际DNA年,杨焕明希望明年也能成为生命科学的普及年。而杨教授对媒体的希望,就是能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看看杨教授为浙江日报写的话,我们有理由做得更好。(记者冯颖平 张冬素20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