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60多岁的日本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突然在杭发生心肌梗死,送抵邵逸夫医院急诊室抢救时,已出现休克症状。该院心内科专家王建安教授10分钟内作出准确判断,并在30分钟内为他施行了心脏介入治疗。当一枚精细的支架安全地置入他的心脏腹地———右冠状动脉时,所有危急症状即刻消失,缺血的心脏恢复血供,患者起死回生。在医院休息了两天后,他又精神百倍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患者连称“奇迹”,盛赞中国医生的技术“国际一流”。据悉,邵逸夫医院在我省首次推行30分钟心肌梗死急救网以来,共抢救了200余例冠心病危急患者,成功率近百分之一百。
心脏撕裂般疼痛,浑身虚脱,一脚犹如踏入死亡之境,对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大多数冠心病人病情严重时随时可能发生这种险情。为了提高这类病人抢救成功率,把死亡的风险降到最低,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30分钟介入治疗急救网”。该院心内科医生与护士对这种病症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每天有四五位医护人员处于半小时急救圈内。他们均配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只要急诊室有胸痛等征兆的病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心内科医生随叫随到,通过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借助心电图等检查,以最快的速度明确诊断。
日本患者送入医院10分钟内,该院便组织了以王建安副院长率领的介入治疗急救组。情急之中,王建安把病人送入心导管室,在进行了局部麻醉之后,他以十分熟练的手法,把一根细细的空心塑管从患者的股动脉处插入,一直深入到达心脏病变部位。通过造影,只见通往心脏的动脉有一段发生了严重堵塞,约有12厘米的血管因失血而不见踪影,这些血管辐射的大片心肌处于血供养料“饥饿”期,随时会坏死,危及患者生命。王建安教授再次把一根细如发丝的金属管通过塑管送入动脉狭窄处,通过该导丝将气囊送至病变部位,在压力的作用下小心翼翼地撑开,心脏动脉血液旋即流动,患者剧烈的心痛也立即消失,纵横交错的血管不断延伸,布满心肌,心跳恢复了正常的音符。为了使梗塞部位长期保持畅通,王建安在退出气囊的同时,置入了可与人体融为一体的支架,
撑开并打通了几近闭塞的动脉,从而使心脏病变部位恢复了常态。
所有这一切急救措施只用了短短的30分钟时间。此后患者送入配套的临近监护室,得到了最好的后续治疗。第二天,患者就能正常活动。王建安说:“像这样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心梗病人不借助介入治疗,90%将无法渡过生命难关。”(陈正英 谷伊宁)
相关链接
我国每年有8万冠心等待介入
“外病内治”异军突起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严重的心脏疾病只能施行开胸手术,平均切口约长20厘米。极大的创伤让患者闻之色变。而今,在我省邵逸夫等大医院,内科医生就可以通过介入疗法完成原本需要外科医生大动干戈才能做的治疗。目前,60%~70%的心脏病通过先进的内科“介入疗法”得以康复。多年的循证医学即大型临床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对付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部分心律失常最佳治疗方案。
心梗急救分秒必争
随着现代社会冠心病发病率不断加速的趋势,介入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美国每年有80万例发生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接受该项治疗,我国也约有8万例等待“介入”。即使是病情尚轻的心梗病人,死亡率也高达30%,而一旦出现休克症状,90%的患者不进行“介入”便无以生还。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目前,邵逸夫医院独创“30分钟心梗急救网”,运用与国际接轨的介入技术,分秒必争,为病人节省下宝贵的时间,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