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招聘会万人大赶集

发布时间:2002-11-21来源:


    浙大万余名应届毕业生企盼已久的毕业生招聘会昨天终于在西溪校区启幕,这也是杭城高校首次举办的2003届毕业生招聘会。
    
    早晨7时50分左右,应聘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已经有许多性急的毕业生等在会场门口了。除了人手一叠应聘资料外,不少人手里还拿着应聘单位的会场分布表,还在一些重点应聘单位前做了标记,以便在5个会场、700多个摊位中有的放矢,迅速找到目标。
    
    应聘前先考试
    
    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很多人手里拿着一张纸,或奋笔疾书,或苦思冥想。记者凑上前去一看,发现它不是一般的应聘登记表,而是一份试卷,而且每个人手里的试卷内容不尽相同。一位毕业生的试卷上,是一段两三百个单词的英文材料,要求翻译成中文。另一份“工程人员试卷”考的则是专业知识。更多的人拿到的是一份有趣的“智力测验题”,看似简单,实际却颇费脑筋。在这个没有教室,没有监考老师的考场上,大家表现得却比以往任何一场考试都严肃,慎重。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他很乐于接受这样的现场“考试”,某种程度上要比成绩单、证书等应聘材料更真实性。
    
    能力素质很重要
    
    一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满脸失望地从某个展位前挤出来。问起原因,她说,本来觉得专业对口,而且自己是硕士,应当足以让单位接受资料了,不料单位却把提问重点放在实践经历上,自己以前没有这个岗位的实习或实践经历,这个单位就没什么兴趣了。招聘会上,有不少单位都注明要有实践或实习经验,在提问时也会重点考察毕业生的相关经验。
    
    除了实践经验,外语也为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外企所看重。在诺基亚公司的招聘台前,两位洋考官和两位中方考官均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所有的应聘者也必须要求用英文回答问题。除了英语水平必备外,一些单位还开出了第二外语,如德语、日语等,对员工的其他文化素质也很重视。一些跨国公司,如制药企业“默克”公司的人才要求栏里还出现了“文化适应性”、“多方位发展潜力”等新鲜字眼。
    
    就业期望仍较高
    
    也许离毕业时间尚早,而且这次是第一次大型招聘会,尽管明白今年就业形势不乐观,但不少毕业生对将来的职业仍有较高期望。比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薪稳定的职业仍是他们的首选,这些用人单位很快就收到一大堆应聘书,而一些来自偏远或不发达地区的单位就遭遇尴尬了。
    
    近年来逐年增加的就业压力也让明年即将面临就业的大三学生躁动不安。在招聘会现场不少两手空空的大三学生也悄悄地找机会溜进去。问起来意,他们说主要是想看看招聘是什么样子的,招聘单位一般会问什么问题,注重哪些素质等,以后心里好有个底。比如以后除了专业知识提高外,还要尽可能地增加第二学位、辅修、增加实践机会等“第二道防线”,为找工作增加砝码。
    (周炜 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