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纵论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02-11-22来源:

指出创一流须具备四要素
    
    昨天下午,浙江大学第十届DMB(登攀)节的开幕式上,已经做了一年多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炙手可热,成了人们争相提问的对象,提问话筒几乎是一放下就被人抢了去。尽管患上重感冒,杨福家依旧思维敏捷,在题为《研究生与一流大学》的演讲中,他指出一流大学的四要素。
    
    ■要素一:研究生
    
    吴健雄(著名物理学家)讲过一句话,说什么叫一流大学,你只要到星期六晚上去看实验室灯光,哪里灯火通明,那里就是一流的大学。
    
    一流大学不在于现代化的房子,而对科学富有兴趣、日夜奋斗在新知前沿的研究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主要力量。
    
    在斯坦福大学,许多研究生每周工作100-140个小时。这些年轻人积累的成就多了,学校就一步步地朝着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了。
    
    我们的研究生恐怕是受了些机制的限制。要在3年内毕业,老师也不敢给你难题,而吴健雄的学生要9年才能研究生毕业呢。
    
    ■要素二:点燃火种
    
    一流大学的建设,钱很重要,但不是惟一,大学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大师、大楼,还需要大爱。
    
    我经常引用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用来点燃的火种”,而且每个人的火种并不相同,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我曾给600个教师作报告,问他们知不知道勾股定理?都举手了;问谁知道与之相关的费马大定理?举手的有11个人;再问他们在教勾股定理的时候,有没有向学生讲还有一个费马大定理?结果只有1个人举手。1953年生出来一个英国孩子叫安德鲁·威尔斯,十岁的时候老师在讲勾股定理的时候,告诉他还有世界难题费马大定理,他就着迷了,自己到图书馆去看了很多书,看了之后立志搞数学。后来大家公认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的火种就是10岁那年被点燃的。
    
    ■要素三:宽容
    
    前面提到的安德鲁·威尔斯,做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后,突然消失,找不到他了,学术会议也不参加,论文也没有了,结果过了九年,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能够九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攻这个问题。这就是普林斯顿为他营造了一个环境,给他的宽容。
    
    这个问题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也值得我们学校里好好思考,怎么样给年轻人非常好的、能产生兴趣和好奇心的环境,同时也允许一些人默默无闻地苦干几年。
    
    ■要素四:特色发展
    
    整个国家的大学结构,好像一个乐队要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需要大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只有大钢琴,再好也不行。所以,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教育策略,而且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几年前我有幸参加了美国3688所高等院校的校长大会,会上有人说,如果美国哈佛大学多一点,拿诺贝尔奖的人就会多一点,但如果大家都去拿诺贝尔奖,社会就要崩溃了。纽约有一所InstituteofFashion,是世界一流的,但只是一所服装学院,可它培养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你说服装设计师比诺贝尔奖差?不见得。
    
    国内高校经过连续几年扩招后,是冷静思考、确定自己位置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研究生的规模。
    
    (见习记者林丹) 200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