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邵逸夫先生捐款创立的“邵逸夫奖”,11月15日在香港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先生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我想,邵逸夫先生重奖科学,就是要给科学一个更好的推动吧!
“邵逸夫奖”目前设立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与“诺贝尔奖”所设立的科学奖项并不重复,而其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也可以媲美“诺贝尔奖”。数学与天文学都是基础科学,诺贝尔奖没有此两项奖显然是有缺陷的。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社会科学、经济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21世纪数学的地位更重要。天文学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极年轻的,21世纪将是探索宇宙的黄金时代。“邵逸夫奖”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更广阔,对生命科学医学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推动。
“邵逸夫奖”筹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在成立仪式上宣布该奖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据悉,今后,邵逸夫奖还可能增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奖项。社会的稳定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既需要自然科学,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所以,我们也期待邵逸夫奖早日设立社会科学方面的奖项。
首颁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影响了整个20世纪,对世界基础科学研究的促进功不可没。上世纪,总的来说欧美比东方重视科技,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多为西方科学家。新世纪不同了,东方人也在与时俱进,在科技上追赶世界先进。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已深入人心!邵逸夫奖的设立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追求。
链接:邵逸夫奖
现已85岁高龄的邵逸夫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从上世纪2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香港投身电视制作业、70年代起出任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的行政主席。他成立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有限公司,致力于资助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福利事业及文化事业,仅捐助国内教科文卫事业的资金就超过25亿港元,早在1985年他就已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现在,终于设立了“邵逸夫奖”。
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设在香港)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三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据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将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评审工作从每年6月开始,翌年6月宣布得奖者名单,8月颁奖。第一届“邵逸夫奖”将于2004年颁发。(余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