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危山出土的兵马俑2日完成初步发掘工作。危山兵马俑考古队执行领队崔大庸说:“这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大兵马俑坑。”
这座兵马俑坑出土于济南章丘市圣井镇政府驻地南方附近的危山风景区半山腰上,发掘工作从11月29日正式开始。据考古队介绍,该坑确认为是一座汉代兵马俑陪葬坑。坑长9.7米、宽1.9米,深约70厘米。这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马俑陪葬坑。
坑内共出土彩绘兵马俑100多具。兵马俑阵的排列按照汉代贵族陪葬体制安放,前队为骑兵队列、中部为车队、后部为步兵队列。骑兵队列每排五人,共约30人,骑马陶俑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马俑呈赤红色,轮廓分明、雄健有力,周围有护卫队列。马俑的耳朵和尾巴并非与马身连为一体,而是从马头和马臀上的小孔分别插入,马耳和马尾都可以自如地抖动。中部是由三驾马车组成的车队,前面两辆是驷马立车,由四匹高头大马拉车,即古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由来;后面是一架双辕轺车。据崔大庸介绍,马车构件非常齐全,是目前已发现的汉代陶车中从体量到形制较大者,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俑阵后部为步兵队列,步兵俑比骑兵俑略小,手持盾牌,威风凛凛,手部和盾牌均为插入,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步兵俑约80具。在出土的器具中,还有一面印着红色花纹的律鼓和两面小鼓。据介绍,马俑和人俑的制造方法均为模制,个别构件为插件,制作水平较高。
崔大庸说:“这次发掘的意义在于,兵马俑的结构排列完全符合汉代车马出行的礼制,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贵族出行时的情景,这种骑兵、车队、步兵以及器具的组合以前只在汉代石像等图像里见过,这是第一次出土实物;就这座兵马俑的规模、结构和意义而言,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堪称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