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园文化的精品——记浙江大学第四届学生社团文化节

发布时间:2002-12-24来源:


    11月24日下午,浙江大学第四届学生社团文化节在新开的紫金港校区拉开了序幕,整座校园就像过节般热闹,气球、标语、横幅,不时传出的歌声、器乐声,将新校区增添了一分浓郁的文化娱乐气氛,各系的学生都在忙碌地排练节目,准备在文化节亮相。学生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应该精心准备,为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奉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那么,这届社团文化节的盛况又是怎么样呢?据浙大团委负责人介绍,这届社团节共有万余人参加,整个文化节分开幕式、学术讲座、广场展示、文体竞赛、理论研究、闭幕式共六大板块组成,参演的节目有上百个,时间达一个月之久,范围如此之广、人数之多、节目之丰富,堪称浙大历届社团文化节之最。记者在开幕式现场看到,整个礼堂坐满了人,舞台上节目纷繁多变,合唱团的歌声刚落,典雅的戏剧就上场,柔美的舞蹈让学生领略了舞的韵致,插花表演又给学生开了眼界,书法的精美、武术的张扬,这一幕幕有声有色的表演,让学生过了一把艺术瘾。这些节目都是学生自己创作、排练,将他们的艺术才华,作了一次最好的展露。
    
    浙江大学历来有社团文化的传统,到目前为止,共有校级、校区级学生社团150余家,社团成员近万人。成为校园万画一支最富朝气、最有生命力的主力军,素称校园文化的半壁江山。由于社团文化形式活泼、自由,又紧密地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连,因此,历来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展示自我”,成为历届社团文化节的主旨。
    
    其实浙江大学的社团文化,早就从单纯的文化娱乐,走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浙大的学生中,学生社团已日渐成为大学生开发潜能、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大学社团指导中心主任李金林老师指出,学生参加社团,除了有消遣、娱乐的一面外,更主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平台,弥补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李金林老师的话,道出了浙江大学社团文化久盛不衰的真正原因,这才是社团文化的内涵,也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从这一观点出发区透视浙江大学社团文化,就会发现,除文化艺术、体育类节目外,光从专业设置而言,就有“模拟法庭”、“外语节”、“经济管理论坛”、“电脑技术讲座”、“外贸模拟流程”等数十个节目,真所谓林林总总,无所不包。
    
    这些社团,充分利用学生的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如新建的紫金港校区,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就在多媒体教室内展播原版外文影片,联播外文金曲,并举办外国文学系列讲座,尤其是弥漫在校内的外语角,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加。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全校各校区,他们在一个更大空间营造了校园外语氛围,使那些外语学习上的佼佼者更上一层楼,一些后进学生奋起直追,这样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没法达到的,这就是社团文化的特殊作用。有许多同学感慨地说,不进社团不知道,进了社团才知道,这里的天地真宽,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由于志趣相投,在相互切磋中,求得了真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发展。
    
    如果撇开社团文化的深层次不说,仅就文化艺术而言,浙江大学社团文化的学生中,也是人才济济,在我省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在音乐片,就有文琴艺术团、吉他协会、民乐协会、管弦乐协会、声乐协会,如果加上音乐戏剧,堪称种类齐备。还有京剧剧社、黑白剧社、越剧剧社等,这些剧社不定期举办活动,并与社会相联系,使得社会剧社在交流中提高,如黑白剧社,大胆的对话剧进行探索,这届社团文化节上演出的《俺爹我爸》,因而有创新受到普遍好评。
    
    学生非常清楚,文化艺术是一种载体,学生在这一载体里,不但学得艺术的一技之长,更主要是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素质,文化艺术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精神文明,这是社团文化的一种魅力。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现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社团文化的建设,作为全国名校,浙江大学的社团文话如何再提高发展,便显得十分重要。
    
    日前,浙江大学社团管理中心提出“以社团精品工程为核心,分级分功能管理”为工作模式,积极鼓励、指导,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工作内涵,使得社团文化活动成为连接校园和大社会的良好通道。
    
    让更多的文化精品出现,是浙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图景,是全校学生的共同呼声。精品是一种高度,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在持续不断提高的社团文化活动中,浙江大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社团文化。(王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