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跟踪为跨越 我国科技瞄准世界制高点

发布时间:2002-12-27来源:


    如果要统计2002年科技领域的热点词汇,“跨越”肯定会榜上有名;因为“跨越”,2002年也成为值得我们记住的年份,就是在这一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告别了20多年来的跟踪“战术”,开始注重抢占世界制高点,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重大改变   
    
    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
    
    科技部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技术发展以跟踪模仿为主。在传统经济形态下,跟踪和引进战略曾经起到了十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然而,一味着重跟踪,将难以越过跨国公司严密的专利壁垒,使得跟踪发展的技术在市场上实际应用的空间十分有限。
    
    如果今后的技术发展仍主要靠跟踪模仿,将会进一步拉大我国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将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如果技术依赖度越来越高,势必使我们逐步丧失科技和经济自主能力。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
    
    因此,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2002年初就明确表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跨越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还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头一遭”。
    
    跨越固然好,但是否超过我们自身的能力?会不会成为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专家们分析,我国的跨越是有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使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整体科技实力大大增强,科技竞争力大为提升。尤其是近年来,从每秒运转4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计算机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提前绘制完成,从芯片设计的一系列突破到电信新标准的提出,我国科技界的一系列成绩更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决定了即使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绝对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应当成为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实施三大战略应对挑战   
    
    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机遇与挑战,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世界经济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人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领域的竞争,为此科技部将组织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争取留住一批尖子人才领导研究开发,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科技部将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探索在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我国还将通过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提高人才薪酬等措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
    
    与此同时,科技部已经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密切合作,大力推行专利战略,旨在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专利制约,因此必须建立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机制。大力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前都要进行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对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的创造发明要加快专利审批速度,促进其尽快形成市场竞争力。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技术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发达国家以安全标准为由设立的技术壁垒正在成为中国贸易出口的重要障碍。目前中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滞后,导致在国际竞争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人。为此,科技部计划尽快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能保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支持信息、生物、电动汽车等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研究。  
    
    12大科技专项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投入200亿元,力争取得2000多个专利,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3至5年内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为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在“十五”期间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12个重大科技专项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电动汽车等,它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抢占科技制高点,尤其注意采取切实措施加速科研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重大科技专项首先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力量薄弱、食品安全隐患等,安排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等重大专项,以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
    
    其次是抓住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必须要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支持和推动的科技问题。为此,安排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等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事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必须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组织,并给予支持和推进。
    
    第三,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建设,加速提升国家竞争力,设置了“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和“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重大专项。
    
    最后,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并推动新产业形成。在我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及产业化差距相对较小,或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领域,安排了“电动汽车”等重大专项,目的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先拥有一批具有商业价值的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拓展市场空间,推动新产业的尽快形成,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12个重大科技专项在具体实施中还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建立竞争和流动调整机制,同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张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