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1月3日至5日,教育部70多所直属高校的书记、校长聚会杭城,浙江日报记者就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话题,采访了与会的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潘云鹤说: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特的知识结构。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确立新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
全面实施学分制,让学生拥有选课程、选专业、选学习进度的更大自由度。目前,浙大已排出分三步走的方案来完成学生的专业自选。第一步,把170多个专业分成10多格,平均每格有十五六个专业,在这个格子里的专业,学生可自由选择。现在,第一步已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第二步,把格子拆掉一半,这样每个格子里的专业就更多了,学生可选的余地就更大了。第三步,把格子全部拆掉,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专业。这个做法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走一条“宽、专、交”的成长模式。一二年级基础要宽,只有基础宽,二三年级时选专业时的面才广。在专业的学习上,每年学生可视情况不同而做调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如果他要成为科学家,可以在宽上花两年,如果他要成为工程师,那就在专上多花些时间。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交叉学科上学习,成为交叉型人才。我们国家的专业目录是一样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也基本相同的,如计算机专业,我国一年要培养几万人。如果有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又学点经济,这样的人就很独特了,如果学计算机后,又学了一点医学,这样的人说不定医院就会抢着要。
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创新型人才一定是具备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一个独创性的想法,一个创造性的想法,一定是在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有一段经历与人家不一样,他又善于利用这段经历,那很可能就会理出新思路、做出新业绩。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校中形成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学习经历。就这一点而言,浙大具有独特的条件。浙大有十一大门类170多个专业,如果排列组合的话,就会排出来3万多个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
(浙江日报记者金海忠冯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