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省委书记习近平最近在考察浙江大学时说,“浙江大学不仅是我省高等教育的龙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张书记,请你先给我们说说这艘“航空母航”的发展史吧。
张浚生:浙江大学从建校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浙大正式定名是在1928年,但真正崛起是在竺可桢从1936年起担任校长开始的。他任校长期间,把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上世纪40年代被人誉为“东方的剑桥”(李约瑟语)。1947年浙大已经非常完整,有7个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时,我们学苏联的模式,把综合性大学改成专科学院。调整后,浙大保留了工科,其他院系分出或与兄弟部分院校合并成杭大、浙农大、浙医大。经过40多年时间,这几所院校都得到很大发展。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所大学合并组建了新浙大,浙大不仅规模大了,而且水平高、效益好。现在浙大有全日制学生4万多,加上其他各类学生,已达9万多人。2001年学校科研经费达到7.2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二位。浙大在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3年居全国高校前两位。
记者: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你认为,教育在这个战略机遇期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张浚生:教育和国运密不可分,国家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所以国家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就是浙大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党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育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浙大是何时提出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口号的?浙大什么时候能实现这个目标?
张浚生:这个目标是在四校合并以后提出的,我们提出要在2017年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应该说这个目标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也和我省提出在2020年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教育有个先导的作用,国家全面实现小康了,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了,浙大也应该成为世界一流高校。因此这个目标的提出是符合实际的。本世纪初,我们又提出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再过7年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看来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应该把学科建设好,优化人才队伍,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完善起来。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请问作为教育家,你的人才梦想是什么?
张浚生:我1954年进浙大读书,当时正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当时的想法是国家需要科技人才,自己报考浙大就是想成为一名工程师。1958年从浙大毕业,当了一名光学工程学的老师,我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培养更多的学生。1978年因组织的需要做党务工作。1983年离开浙大,1998年又回到浙大,我生命中的一大半时间是在浙大度过的,我对浙大、对浙江、对教育可以说是一往情深。我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如果说还有什么梦想的话,也就是浙大能早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更多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品德、宽厚的基础、卓越的能力、踏实的作用、健康的体魄”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