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现为乐趣的人

发布时间:2003-03-10来源:


    ——访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李有泉教授
    
    “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的当天,记者从科技部网站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目录中,看到推荐单位一栏写着“浙江省”的这一获奖项目时,实在无法从这几个由汉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项目名称中看懂其研究内容。
    
    3月3日下午,怀着好奇的心理,记者叩开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隅的一个僻静小院——浙江近代物理中心,走近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李有泉。
    
    “年轻”是李有泉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国家级大奖的获得者还没吹过40岁的生日蜡烛。
    
    李有泉的实验室和普通的办公室没有两样,只有办公桌上堆放的一叠写着各种公式、符号的草稿纸告诉人们这儿的主人从事着科学研究。“我们搞理论物理研究的,都有各种图像、模型储存在大脑里,我们思考的过程就像在做实验,当然也离不开在纸上进行数学推演,有时也会借助电脑做些计算。”在采访过程中,除了我们交谈的声音外,小院里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这是个很适合思考的场所。
    
    十几天、几十天只思考一个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几乎难以想象。李有泉说他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经常几个月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他说这话时的神情告诉我,沉浸于这种思考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李有泉说,商人办公司赚钱是乐趣,对科学研究者来说科学发现才是乐趣。当然长时间考虑不出一个问题,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做理论研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过不断的数学推算、模型修正和图像完善,持之以恒,有时就会产生“顿悟”获得飞跃性进展。
    
    在兰州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1991年,李有泉来到浙江大学做博士后,之后就留在浙江大学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当初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场论与数学物理,1995年开始专注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这是探索电子集体行为性质的非常专业的一项理论研究。虽然李有泉介绍起他获奖项目的研究内容时,记者不能理解这一理论,但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的项目介绍和记者检索到的各种资料的字里行间,还是掂出了这一成果在科学上的分量。据介绍,李有泉等人完成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后,备受业界人士关注,称他们不仅推进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进程,而且对从事物理实验研究的学者有较大的启发。
    
    虽然已经是博导、知名教授,李有泉坚持每周给本科生上课,就在接受采访之前,他刚给一群大三学生上了《量子力学》专业课。“我给本科生上课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兴趣,能吸引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就如他去年11月在浙江大学物理节上开讲座的名称“冷原子使物理热”,他做这一切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加入到思考的队伍。让李有泉高兴的是,这几年报考物理研究生的学生多起来了。
    
    (记者 张冬素) 2003年3月10日